大学生种土豆真厉害一亩地才产2000斤

中青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报见习记者梅成思政记者成思)普通农产品如何提高竞争力? 对于这个问题,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张超有自己的答案。 张超用了12年的时间才得到答案。

早在2012年,张超就开始涉足马铃薯种植,大部分是面向普通消费者的蔬菜,利润空间不大。 后来他接触到加工过的土豆来制作薯条和薯片。 “在麦当劳点一份中等份的薯条要15元,两公斤土豆不管卖多少钱,也不会超过五块钱。两公斤土豆至少可以切成七八块。”件,所以价值从5元到100元不等。” 这让张超意识到了加工马铃薯的广阔市场空间。

加工马铃薯的“高价值”也意味着其种植技术难度更大。 刚开始种的时候,产量不高,每亩2000公斤左右。 张超说,“正常亩产在6000公斤左右。有人开玩笑说,大学生喝了墨水,种土豆真厉害,一亩地只产2000公斤。”

为了提高产量,张超发现,要想提高马铃薯产量,首先要解决霜冻问题,增强马铃薯的“抗冻”能力。 在前期灌根施肥的基础上,张超增加了无人机喷施施肥,使植株受肥更加均匀,提高了马铃薯的“抗冻”能力。 到目前为止,马铃薯亩产已从2000公斤提高到6000至7000公斤。

“实现农产品稳定优质生产,需要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支撑。” 张超意识到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 于是,2023年,他回到母校青岛农业大学,学习农学和种业。 回到学校后,张超感叹学校学科建设的巨大变化。 “20年前我读书时,大部分专业都是植物病理学、昆虫学、栽培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 现在回到研究生,专业细分,科技含量大幅增加,课程内容也改为精准农业。 、农业标准化与质量认证、农田水管理原理与技术、农业灾害评估与防灾减灾等,以及农业专业英语。

在张超看来,现在的学校教学更加“接地气”,课堂知识与实际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如果现场发现问题,可以将课堂知识转移到现场解决问题。” 研究生学习期间,张超不仅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还带领大三学生组建团队,让更多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产品的种植和生产。

队伍组建后,张超和他的后辈们主动承担起“向农民学习、热爱农民、强农、兴农”的责任,为青岛市东新城村、张家干庄村等地的农民提供帮助科学种植和加工马铃薯。 研究小组经过实验发现,如果加工马铃薯种植时间比传统种植时间提前10至15天,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开雨季,还能节省33%的化肥和一半的农药。花费。 农民们根据团队的实验数据进行种植。 “当年收割的时候,我们发现马铃薯产量增加了10%,淡季还能卖个好价钱。”张超说。 不仅如此,张超还联系机械设备公司和科研机构,研发适合当地小块地块收获的机械,让马铃薯日产量达到100亩,提高收获效率,在天气灾害发生前完成收获。 ,以防止发生损坏。

丰收也是丰收。 张超和他的团队开发的“先订单,后生产”的新订单模式保证了种植者的收入。 这种营销模式使当地每亩增收1000元。 2017年至今,已开发订单4万-5万亩,总金额4000万-5000万元。 推动300个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培养技术人才500人。 在张超看来,今天的农业生产离不开技术支撑和新的营销模式。 作为一名“新农民”,他希望在广阔的田野上多流汗、多努力。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yingxiao/2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