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2)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姚媛

三百年前的音乐是贝多芬、莫扎特,二十、三十年前的音乐是王菲、李宗盛。 但现在流行的音乐是短视频平台上的“神曲”。

纵观整个演变过程,人们不禁感叹: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腐化,艺术已完结。

但作曲家、作曲技术理论博士田一苗认为,流行音乐审美的低俗倾向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3)

田一苗,作曲家、博士。 作曲技术理论

“每一代的音乐人都觉得这一代的听众不够好,其实每一代都是一样的。” 她告诉南风窗记者。

音乐越流行并且受到更多听众的喜爱,旋律就越简单并且更容易记住。 甚至莫扎特、海顿和贝多芬也写了“流行音乐”、舞曲,节奏比心跳还快一点。

贝多芬的《乡村舞》搭配国标舞,就像周杰伦的《本草纲目》搭配刘耕宏的健美操一样。 下丘脑和垂体以轻快的节律分泌多巴胺,呼出的空气被染上颜色。 玫瑰色。

无论是三百年前的欧洲,还是今天的中国,人性都是一样的——都想爱、追求幸福、畏惧死亡。 而音乐就是这些思想的永恒载体。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4)

1802 年左右在巴黎出版的古典插图,描绘了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van ),以森林为背景,以及他的第 14 号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的开头小节

从这个角度来看,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田一苗想要打破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之间的高墙。

2010年,她推出“穿T恤听古典音乐”系列讲座,并受邀到全国各地讲学。

跳动的音符既不粗俗,也不高雅。 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古典音乐,穿T恤来听也没关系。 不应该有正式或心理的门槛。 任何音乐都值得我们欣赏。

2016年,田一苗借助媒体技术举办了喜马拉雅山讲座。 她谈论曲目欣赏,并在付费音频节目中讲述作曲家的故事。 她说话声音轻柔,拥有近56万名听众,观看次数超过4000万次。

这个数值堪比一些流行歌手的专辑销量,连田一苗自己都感到惊讶。 她说,现在是古典音乐最好的时代。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5)

不管有多难成为歌王、歌后

你可能在电视上见过田一苗。 灵动的短发,一双温柔的眼睛,优雅的谈吐。

近年来,她经常以评委身份出现在音乐综艺节目中。 《歌手》、《声入人心》、《我是唱作人》、《乘风破浪的姐姐》等近几年的热门节目田一苗都看过。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6)

田一苗在《声入人心》节目中

她说,她学的是古典音乐,但她也需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听什么、唱什么。

只是流行音乐越来越难懂了。

2021年,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评选的年度“十大金曲”和“十大热门歌曲”榜单一出就引起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金曲不是经典。 流行歌曲耳熟能详,但都在抖音上爆红。 随着十几秒短视频的配乐,它们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中传播。 有音乐爱好者对此感到悲观,断定现在已经没有金曲了,只有神曲,并直接表示:“华语乐坛完了”。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7)

腾讯音乐娱乐盛典评选“年度十大热门歌曲”

田一苗觉得这些现象需要冷静看待。

她分析说,当前流行音乐的传播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抖音把握音乐流行趋势; 其次,歌手与歌曲传播之间存在脱节。 流行歌手缺乏代表作品,网络红人的歌曲无人知道是谁唱的。

根本原因是流行音乐的衰落。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流行音乐的鼎盛时期。 国王和王后都是人才辈出。 如此华语乐坛的盛事至今仍握在乐迷的掌中,时不时地拿出来抚摸、怀念。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8)

王菲

但田一苗表示,如今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歌手“其实并不比老一辈差”。

“甚至比以前变得越来越好。” 她强调,“像单依纯、毛不易、希林那依高,他们都非常有才华,但如果错过了流行音乐的黄金时代,就很难成为歌王、歌后。”

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 他们不再只认识唱片公司签约的歌手、听音乐电台推荐的歌曲。

正是这种算法,让歌手在大学宿舍、酒吧舞台、步行街、金色音乐厅,拥有与流行歌手同等的被听到的机会。 歌曲直接推送到每个人的手机终端,绕过唱片公司、乐评人和电台主播的控制和筛选。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9)

歌手景龙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路边唱歌视频后走红

“互联网时代,音乐的传播开始变得更加小众,原来的边缘化、小众文化逐渐显现,真正的流行音乐也变得越来越小众。” 田一苗表示,这是技术变革决定的。 ,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潘才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过去3万首歌曲可以覆盖用户90%的播放量,但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数十万首。

“近年来,中国用户对音乐的接受度和审美观拓宽了很多,这是一个变化。” 他说。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0)

古典音乐早已被打破

随着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碎片化,流行音乐变得越来越小众。 与此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原本只有少数粉丝的古典音乐,由于网络的碎片化传播,吸引了更多听众的耳朵。

田一苗在这股浪潮中浸泡了十几年,对水温的变化有着清晰的感知。

早年,她撰写古典音乐评论并出版书籍,平均销量在5000到10000本之间。 放眼整个出版市场,古典音乐书籍已售出近万册,这是一个超出预期的好成绩。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1)

田一苗在课堂上

2016年,田一苗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网上,录制音频节目、谈论古典音乐,订阅人数近56万。 与当年的书籍销量相比,这是50倍以上的放大效应。

她并不是唯一一个致力于推广古典音乐的人,几代人都这样做过,只是形式不同。 田一苗说,他的前辈们在大学里讲学,周末还去剧院开座谈会。 他每年每月都讲课,可能进入大学或剧院的听众仍然是少数,而且仍然是那些知识分子和精英。

借助媒体技术,田依淼走出了校园、走出了剧场,带着古典音乐走向了更广泛、更复杂、更下沉的人群。

她感叹:“现在是古典音乐最好的时代。”

当记者问她古典音乐如何才能出圈时,田一苗果断回答:古典音乐已经出圈了。

“现在,当我们谈论一个新歌手时,可能只有少数人知道,只有歌迷了解。当谈到莫扎特和贝多芬时,大家都知道。相反,古典音乐更容易推广和传播。”更容易接受。”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2)

田一苗谈贝多芬

在她看来,古典音乐的欣赏门槛一直被高估。

古典音乐不仅具有精美的音乐形式,而且承载着人类普遍的情感。 一百年前,作曲家思考人性的考验、人生的困境、价值的捕捉。 几百年后,他们的思想仍然有效。

人生无非就是生、老、病、死、爱、怨。 这些都是大家都会哼的流行歌曲,古典音乐也是如此。

就像歌剧一样,让人听了就觉得高雅、高不可攀。 但事实上,莫扎特的经典歌剧《唐璜》是一部讲述伦理剧的剧,故事的展开和偶像剧一模一样。 两个年轻人假装参军,第二天又乔装成土耳其富翁回来追求对方的女朋友,看看爱情能否经受住考验。 一系列难以预测的笑话,在装饰音和咏叹调中,揭示了生活的层层真相。

不过,与流行音乐不同的是,古典音乐经过了时间的过滤,历经风浪而幸存下来的乐章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尖锐、更有意义。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3)

古典音乐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更加永恒。 图为电影《莫扎特》

在古典音乐中,还保留着一种“失落的贵族精神”。 “事实上,这是一场对抗人性弱点的战斗,”田一苗在音乐评论集中写道。 “人性是贪婪的、自私的、恐惧的、懒惰的,而贵族精神要求人们克服这些和自己。”

这就是古典音乐所赋予的精神价值。

巴赫的音乐仿佛是一座立体而雄伟的音乐建筑。 层次分明、交织紧密的旋律中有一种自由的秩序,教人听出庄严、冷漠、严谨和克己。

贝多芬一生都在战斗,与耳聋的命运作斗争,与奏鸣曲作斗争。 他的音乐中有一种令人不寒而栗、不朽的英雄主义。

莫扎特的音乐就如他本人一样,活泼、亲切、有趣,充满欢笑和欢乐。 他写歌剧,关心世俗生活中的欢乐与无奈,写交响乐,交织人们的汗水和泪水。 他的音乐生来就是为了质疑和突破世界的规则和繁文缛节。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4)

莫扎特的音乐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 图为电影《莫扎特》

另一个例子是肖邦,他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 生在乱世,我用悲伤的旋律写战壕,用清脆的琴声写满泥的头盔。 肖邦在日记中写道:“为什么我的钢琴不能成为战鼓?” 一百年后,他的《G大调第一叙事曲》和《英雄波兰舞曲》仍然是波兰人民的精神力量。

田一苗说:“更好的音乐会拓展我们情感体验的边界,引领人们更深层次地探索精神世界。”

她认为古典音乐是对公众的一种教育。

沉浸在古典音乐的美学原理中,你听到的音乐是优雅的,一个人“不会说难听的话,做难听的事”。 田一苗写道:“生活中的一些弱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5)

不明白并且没有有用的信息

2020年,田一苗辞去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职,全身心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普及。 与学校教学相比,后者更像是时代赋予的任务,必须由自己完成的事情。

走出象牙塔,你面临的是一片茫茫、充满不确定性的水域。 现在,最困扰田一苗的问题就是她不知道自己在教谁。

互联网在放大说话者声音的同时,也模糊了听者的形象。 田一苗发现,愿意订阅该节目的人大多是对文化艺术感兴趣、想发展古典音乐作为业余爱好的人。

但在评论和后台留言的大多是钢琴孩子的家长,焦急地询问孩子在专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6)

举办线下讲座,前来参加的爱好者普遍比较年轻,但在社交平台留言咨询的多是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观众的专业程度和年龄层次参差不齐,让田一苗很难掌握课程内容。 有些听众只是初学者,无法理解太专业、高深的知识; 但如果总是讲述音乐背后的故事,有些人认为太简单了,“没什么用”。

田一苗研究的是作曲技术理论,但在向公众演讲时,为了更直观地告诉人们一首音乐的优点,她倾向于用诗歌般的语言来分析和解读。

但田一苗自己却觉得,音乐其实很难用文学来描述。 音乐就是音乐,是一种与文学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 说白了,一个人如果对音乐技术理论一无所知,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音乐。

“为什么停在这里?为什么和弦在这里变化?作曲有它自己的逻辑,如果你不理解它,你就不知道作曲家在想什么。” 田一苗说:“但另一方面,如果不懂作曲,由于历史背景,我无法理解音乐中的情感,也无法完全理解作曲技巧。”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7)

电影《不朽的爱情》剧照

她说,问题就出在这里。 在学院里,学生们过于专注于音乐形式的分析,不了解音乐的人文背景。 对于外行来说,他们只想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不明白其中的逻辑。 音乐的技术和人文方面应该相辅相成。

就像马勒的《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一样,为什么这部80分钟的交响曲被称为伟大的作品呢? 为何受到这么多指挥家的青睐?

如果不了解复杂精致的纹理结构和声音层次,如果不了解19、20世纪之交欧洲所面临的社会变迁,如果两者之一,人们就无法完全理解马勒。不见了。 ,不明白为什么这首交响曲如此庞大,又如此晦涩。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8)

无用的“扔石头”

在欧洲期间,田一苗发现很多观众,尤其是德国的观众,都会带着乐谱去看古典音乐会。

“他们的音乐功底非常成熟,为社会普及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一苗说,这一幕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认为慢慢地,中国的音乐会上这样的观众会越来越多。

如何? 推动古典音乐产业发展的支点是国民音乐素养的提高和音乐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这是一项需要长期经营的生意,田一苗觉得已经开始见效了。

“一个班有60个孩子,其中40个学过钢琴。” 长大后,这些“90后”、“00后”自然会对古典音乐更加感兴趣。 她的古典音乐课程在流媒体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19)

田一苗

然而,当前音乐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 比如,太功利了。

田一苗在网上和各地讲课,经常被问到:学这种古典音乐有用吗? 我可以获得额外的积分以继续深造吗?

价值焦虑在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看来无论学什么,都应该是“有用的”。 田一苗渴望告诉人们,真正的艺术其实是“无用的”。

她引用康德对美的定义,认为有一种纯粹的美,不涉及概念和利益的计算,具有与目的一致但没有目的的纯粹形式。 “如果是为了写乐评、写论文、吹牛、陶冶情操,或者各种使命,音乐对你来说就不再开放,也不再触动你的心。”

过于功利地对待音乐学习,会破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讨厌音乐。

音乐教育不仅是演奏技巧的教育,更是审美和情感的教育。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20)

田一苗回忆,小时候,她曾经坐在钢琴前,不知所措。

钢琴老师说,想象一下,你面前的琴键是一个小池塘,你的手指是一块小石头。 “咚”的一声,小石头落入水中,发出美妙的水花声。 此后,田一苗每天在家练习“扔石头”,很好玩。

石头一旦扔掉,还能用三十多年。

几个月前,田一苗因上海疫情在家隔离。 她躲在琴键和乐谱的世界里,度过了一段相对快乐的精神时光。

谈起这件事,她从心底里感谢这些“无用的东西”,给了她不被打败的力量。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视觉中国,部分来自网络。

编辑| 何紫薇

排版| 菲菲

音乐在衰落,审美在败坏,其实是个伪命题(图21)

南风创新媒体出品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fenxi/18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