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旅游“坑团”调查:不买不让走买少还挨骂

在A省注册,在B省“被骗”:跨省旅游“诈骗”调查

半月谈记者 王伟 李宁 王伟

注册在A省,“骗局”在B省,以超低价格吸引游客参团,整个购物流程人头攒动……半月潭记者发现,部分旅游团采用通过跨省游“挖坑”的方式欺骗​​游客。 扰乱旅游市场。

“如果你不买,你就不会被允许离开。 如果买的不够,就会被骂。”

6月16日,半月谈记者在西部省份玉器博物馆遇到了一支来自东方的旅游团。 该旅行团的行程是保险公司以“回馈顾客”为由免费组织的,一共持续了6天。 行程中途,一行人已经参观了两个购物点。 “如果我们不买东西,导游不会看不起我们,所以我们必须买一两样东西。”团里的一位游客说道。

该旅行团中有游客反映,导游表示要参观博物馆,但随后以“时间有限”为由直接带游客购物。 “导游被迫去购物,报名跟团要2000元,买翡翠要4000多元。” “如果他们不买任何东西,他们就会当着孩子们的面辱骂我们:‘穷就别出来,别给孩子们树立榜样。’”

跨省旅游“坑团”调查:不买不让走买少还挨骂(图1)

玉器博物馆附近有一座废弃的厂房。 它没有名字,没有品牌,旅游巴士源源不断。 半月潭记者试图进入,但被身穿黑衣的工作人员拦住。 据业内人士介绍,这里销售天珠等产品,都是外省人经营的。

“旅行就像出差,每天早上去购物店打卡。” “不买就不让走,买不够就会被骂。” 这是典型的“作弊”行为。 某旅行社负责人表示,“骗团”打着“低价”旗号组团,带领游客前往购物点,赚取“人头费”和高额购物分成。

“‘旅游’看似便宜,其实隐藏着很多消费环节。” 西北某省会城市旅游协会负责人表示,“旅行社推出线路,第三方营销公司宣传招揽客源,线路上的购物点向游客销售产品。这些都形成了封闭的闭环。”环形。”

为什么每年都有整治?

——暴利的诱惑导致定期“挖坑”。 西宁市一家销售土特产的企业负责人表示,当地企业非常珍惜本土品牌,但一些常年吃“坑团饭”的人却有一整套移动“挖”的经验。 他们伪装成当地人,要么以高价欺骗顾客,要么制售假冒伪劣产品。 这些商店向相关旅行社和导游提供丰厚的回扣,导致当地缺乏正规的特产销售点,而“诈骗店”、“黑店”却人头攒动。

有的地方对“导游”进行查处,对相关导游处以二至三千元罚款,或暂扣导游证7天。 一位旅行社负责人直言,对于导游来说,这个价格相对于收到的回扣来说很低。 以翡翠销售为例,回扣很容易达到上万,有的导游甚至持有商场隐性股份。 “一些‘陷阱店’和‘陷阱团伙’不择手段,在旅游旺、管理松的地方挖坑。”

——跨省作业,规避检查。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接到多起投诉的旅游购物点附近的旅游大巴大多是周边省份的车牌。 业内人士表示,这是无良旅行社逃避监管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一些邻近省份联合建设旅游市场,允许旅行社跨省经营,但尚未建立跨省执法机制。 一批经营“诈骗旅行团”的旅行社注册在A省,“骗子”在B省。B省被骗的游客向当地主管部门投诉,B省监管部门只能通过向A省发送催告函、调查函等方式进行监督,有的情况却没有任何进展。

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监管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旅游团产品,监管部门可以允许适当降价促销,但必须严查超低价“倾销”,尤其是背后隐藏着购物回补的超低价团。 他们建议文化和旅游监管部门进一步拓宽“超低价游”投诉举报渠道,严肃查处恶意扰乱旅游市场、隐藏消费环节的超低价游,追溯上下游利益链。

鉴于“欺骗旅行团”往往跨省运作以逃避监管,旅游消费环节被划分给文化旅游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 相关核查工作需要公安机关的配合。 业内人士建议,各省在开放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管排查机制,明确消费发生地监管主体的责权,实现跨省追溯。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几大要素。 发展旅游购物也是打造本土品牌、提升消费体验的重要环节。 整顿旅游购物乱象不是简单取消购物环节,而是通过合理监管丰富旅游市场。 要定期对旅游市场进行监督抽查,严格控制购物过程中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高价欺骗顾客的行为。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dianshang/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