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各国电影市场始终被好莱坞电影占据,奥斯卡获奖影片的评判标准也成为许多国家评判本国电影质量的参照系。 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得美国电影业确立了在线影评的领先地位。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1)

中美“网络影评”发展比较

总体而言,美国的网络影评不仅起步较早,而且发行平台和渠道也比我国多。 一批网络作家走在了“天时”“地利”的前面,在世界各地聚集了相当的光环。 但就“人和”而言,中国仍然是领先者。 网络影评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这些构成要素的潮起潮落。 因为网络影评不仅与技术、手段有关,还与“国情”、“文化”有关。 基于此,我们认为中美网络影评的未来趋势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美国:专注细分市场

中国:认真反思

美国电影商业化程度很高,网络影评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例如,综合类、工具类网站主要针对广大网民; 学者专家创建的个人影评网站代表了网络影评圈精英的认知; 专业影评网站设有小组讨论和单部电影评论链接,展现出独特的严肃性和深度; 搜索引擎网站提供最便捷的影评阅读和讨论服务,反映了一定的市场分布规律和市场导向。 随着网络时代虚拟社区生态环境的不断壮大,以及网络影评人在与平面媒体影评人的“拉锯战”中的最终胜利,这一市场细分将进一步扩大和强化。

作为成熟的商品经济体,美国电影产业在市场细分方面自然走在全球电影产业的前列。 回顾美国电影史,电影的细分首先表现在成熟类型片的制作上:好莱坞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创作和发展的类型片包括音乐片、西部片、犯罪片、枪战片、灾难片等,深受观众喜爱。 美国影评作为美国电影产业生态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延续并伴随着市场细分的特点和优势。 比如,有针对美国普罗大众口味的报纸、电视影评(很少采取宏观视角,主要从个人情感角度取悦观众); 有符合社会主流商业价值观的报刊杂志影评(大多结合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试图使影评自然合法地融入大众环境,如 Kael的影评); 甚至有一些评论文章有意识地从年龄、性别、职业、意识形态等角度培养和聚集读者。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2)

2008年,《波士顿凤凰》影评人杰拉德·皮里专门制作了一部关于美国影评历史与未来的纪录片《为了对电影的热爱——美国影评人的故事》,被业界评价为美国影评界的绝唱。 八年前,当皮里萌生制作纪录片的想法时,美国的影评人行业似乎正走在良性、稳定的道路上发展。 然而,近年来,传统影评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失业危机。 皮里自嘲道:“在制作之初,他将自己的纪录片视为对美国电影批评的赞歌,但在拍摄结束时,它却成为了垂死行业的挽歌。” 因为在影片制作过程中,至少有28名报纸影评人被解雇。 截至2010年,美国25家最大的日报中,有3家发行量同比下降超过10%。 作为发表影评文章的主要阵地,一些报纸的影评栏目被撤回,有的整张报纸走上了转型之路(例如大型报纸《乡村之声》从独立、尖刻的电影立场转向专注于社会名人的八卦新闻); 当一批在传统媒体工作的评论家面临失业的危险时,他们有的进入教学系统,有的开始转向网络寻求精神慰藉和写作奖励。 在变革的时代,评论家试图在传统印刷媒体和新兴的网络空间之间保持平衡,并找到自己的身份。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3)

此外,过去传统媒体通过“议程设置”为公共空间提供统一的社会问题,社会呈现出泛群体现象。 如今,互联网将人们分为不同的圈子。 他和其他SNS网站根据网民的喜好和品味分为不同的组。 网络的背后是独立的虚拟化社区。 人们更相信自己圈子里的人的推荐,而不是官方信息的收集和取证。 用美国营销学者艾伦的话说,我们正处于“C时代”。 这是一个连接()的时代,也是一个社区()的时代。 由各种内容或情感联系起来的社区构成了最基本的营销环境。 如何针对不同的虚拟社区进行针对性的营销,是包括影评行业在内的所有行业面临的基本命题。

因此,美国影评网站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类,并采取品牌营销策略,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从宏观上看,这些网站都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功能。 根据信息内容的性质,我们可以大致细分为电影信息网站、电影颁奖网站、电影新闻网站、电影展览网站、电影制作网站、电影信息网站和DVD网站。 当然,各个网站的分工不一定明确、明确,有的网站同时有上述几类信息。 但各个网站都会细致、适度地分配资源,推出自己的主要版块和内容。 例如,“电影”就是内容比较齐全的网站之一。 主要以电影咨询发布为主; 不仅如此,每个网站在维护和运营中还加入了品牌营销策略。 通过建立会员制、销售DVD以及印有网站Logo的各种小物品,培养影迷对网站的忠诚度,提高知名度,打造品牌,不断发展。 显然,这种聚焦意识符合网络影评流行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美国网络影评的这一趋势还将继续发展。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4)

而中国的网络影评人目前正被各种尴尬所困扰。

首先,虽然互联网空间巨大,但各种电影论坛、影评博客发布的网络影评数量却很大,而且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但质与量严重失衡,内部同构严重,评论水平参差不齐。 网络影评中还存在突出的话语暴力危险。 在全民上网的时代,言论自由的风气膨胀,各类博文、不惊世骇俗、层出不穷的帖子总是走在关注的前列。 一些网红为了吸引眼球,不惜恶搞自己; 一些网络影评发布者为了发泄不满,常常采取一些造作、出人意料的手段:张口谩骂、吐口水、拍砖等,以换取点击和关注。 影评人应有的客观立场,被一些网络影评人抛到了九霄云外。 他们的评论往往对人对电影都是错误的,而且很容易被放上纲目,胡乱批评。 打开电影论坛的帖子,总能看到一些网友对某部电影或某电影人进行指责、谩骂,甚至有的进行无端人身攻击。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5)

其次,虽然网络影评的发展呈现蓬勃之势,但网络影评的诸多缺陷引起了公众、业界和学术界的批评。 国内知名公众论坛天涯上的一篇帖子,曾用“中国网络影评进入黑社会时代”的醒目标题,搜索并揭露其存在中的种种丑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观众发现,一些国产大片在网络上的最佳时机并不是在上映之后,而是在免费点播和正式上映之间。 到时候,网络上就会出现大量的影评,好坏不重要,只想“全观”,上头条。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只要把电影变成公众讨论事件,无论好坏,人们都会看,资本就会成功。” 当网络评论汇聚成一股浪潮,涌向资本时,网络影评也成为了电影虚假生产力的一部分。

简单来说,目前我国网络影评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失衡,话语暴力日益突出,可信度和影响力受到质疑和挑战。 很难说它们有真正的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 这一情况引起了有关各方的警惕,也成为了网络影评人的头等大事。 相信随着政府更多的重视、电影行业的更多关注、民众的更多自律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网络影评一定会在自省的基础上实现“拨乱反正”,逐步步入“良性”发展之路。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6)

美国:继续引领消费

中国:搅动一池泉水

美国网络影评的发展也在大力加速。 与中国不同,互联网在美国还不是影评生存和传播的主要平台。 也就是说,网络影评的影响力和作用仍然有限。 作为一种在拉锯游戏中稳扎稳打、胜出的新形式,美国网络影评人将长期专注于继承和接手传统媒体影评人的职能:不断扩大影响力,引导公众观看并影响电影创作。

与报纸、杂志、电视等主流媒体不同,Web 2.0时代,互联网使影评的消费对象从过去单纯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创造和分享信息。 网络电影评论比传统媒体评论更自由、更灵活,能够对流动大众的消费产生更大的影响。 例如,“烂番茄”等集成的、基于工具的影评网站更像是“用户活动”网站,而不是影评网站。 用户(观众)使用某种产品(电影)后,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想法、经历、体验等可以包含在文字或其他评论中。 传统的影评中,影评人可能更关注电影中的技术、导演的创作手法等概念性的东西,但在线影评则从用户体验出发,以平等的理念沟通或推荐电影的好坏,并通过口碑宣传,让更多的人分享和分享产品的使用体验。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7)

至于知名的个人博客和网站,它们已经成为美国网络影评界的“塔尖”。 与传统平面媒体时代不同,由于时空和立场的转变,参与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强,为“精英”直接与公众“对话”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因此,美国影评人大多选择“两栖”。 一方面,这壮大了网络影评人的基础队伍,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影评人的受众群体。 传统印刷媒体正在失去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补偿。

与美国相比,中国网络影评人的目标显然要远大得多、雄心勃勃。 它不仅引导消费、提高群众的欣赏水平,似乎还应该肩负起电影文化建设的重任,并由此而彼、由外而内地对整个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有专家将中国网络影评的影响和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即:①拓展舆论平台,推动大众影评发展; 这几乎是一个万能的要求,又显得有点高不可攀。 但在笔者看来,提出这样的全方位期待,既是对中国“文学传真”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当前民族电影文化振兴和建设的需要。 在中国文化加速转型的过程中,网络影评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8)

电影和电影文化从来都不是象牙塔。 列宁认为,电影是所有文学风格中最接近、最受欢迎的形式。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自出现以来就与民间、草根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影评的贵族化倾向与日俱增。 狂妄、名词爆炸、神秘莫测、裙带沙龙风格的评论逐渐流行,最终把本应面向大众、面向创作、面向市场的“下里巴人”变成了无人问津的“阳春白雪”。 尤其是影评一旦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就仿佛一下子身价百倍,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 电影文化成为批评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挡箭牌。 中国影评人影响力和创造力的下降,与影评人自身的“质变”有很大关系。

网络影评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影评的本来面目。 电影虽然本质上属于文化产业,但它的文化从来不是精英文化,而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应该是大众共同享受的舞台,而不是少数人的禁园。 对错必须颠倒。 还应该看到,消费方式是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消费模式的形成不是人们主观、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的决定和影响。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9)

首先,消费方式取决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生产方式。 与人们的消费方式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个更为基础、根本的因素。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我国电影生产力不断释放,一批优秀作品相继上映,获得了重大社会反响。 特别是近年来,电影年产量突破400部,加上进口大片数量和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其他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 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影评的迅速崛起,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象征,是改革开放时代的必然伴随物。 它越来越贴近大众的生活,传递着大众对电影的情感和真实感受。 总之,网络时代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推动了大众消费网络(电影)的方式。

其次,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消费模式并不是由生产力因素负向决定的。 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对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产生积极影响,促进经济(精神)生产良性循环,在新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也就是说,公众既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又是文化批判和建设的主体,因而处于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这种自我精神的成长和扩张,将形成改变习俗的强大力量。 当今社会,单纯消费电影甚至欣赏电影已经不再是所有人的生计。 人们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影响当下的精神生产,改造当今的文化产品,实现“自然人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消费方式的发展,这种需求的强度日益增强。 电影本质与网络优势的结合,使得网络影评成为公众实现“影响”与“转化”理想的自然途径。 其迅速凝聚的人气和或隐或显的时尚张力,可以深刻影响一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面貌,甚至一个时期文化的时尚与风格。 我国网络影评人正在强调和宣扬这种昂扬的势头。

所以,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一路高歌猛烈、认真反省自己、激起一池春水的中国网络影评人!

-版权所有-

本文观点来自

《影评三论》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10)

【简单的介绍】

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一些关于电影理论的批评文章,并集中出版。 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体”部分,包括12篇文章; 二是“年度理论”部分,共6篇; 三是“创世论”部分,共10篇。 众所周知,电影工业化改革以来,电影理论批评也随着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因此,在一些同事和朋友的怂恿下,我想到了将这些文章一起发表,希望能引起更多同仁对电影批评的关注,互相学习,促进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繁荣和发展。

【关于作者】

李建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出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的全面发展》、《区域创新体系探索的理论与实践》、《国家实验室系统机制与技术扩散研究》、《中国影评2000-2006》、《网络影评生存现状与趋势研究》等9部著作,在《求是》、《中国高等教育》等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40余篇。 》、《教育发展研究》等。

《影评三论》

作者:李建强

国际标准书号: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11)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12)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微信:

中美网络影评今后的走势大致可以归纳如下(图13)

关注、点赞、留言、转发、分享你的感受

长按二维码关注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dianshang/3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