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

被误解的精神疾病

世界心理健康日

世界心理健康日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指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效地开展工作并能够为所居住的社区做出贡献的健康状态。 。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图1)

那么我国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

医疗环境得到改善

据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登记患者429.7万人,患者管理率达73.2%,其中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的占96.9%。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图2)

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表示,近年来,全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患者就医环境大幅改善。

远离“精神病人”就等于远离精神病?

记者从成都市卫生计生委获悉,近期调查显示,我国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为17.5%。 换句话说:每100人中就有17.5人一生中可能患有某种精神疾病。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不明,生物学早期检测指标和辅助诊断技术也很少。 疾病的识别和诊断主要基于精神科专业人员对患者精神症状的了解和分析,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对症治疗。 因此,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精神疾病患者并不能让我们远离精神疾病。 事实是:只有了解它们,科学认识疾病,才能帮助我们有效预防和尽早发现精神疾病。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是危险的“疯子”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分类,精神疾病约有400种。 常见的精神障碍俗称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还有酒精和药物依赖。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图3)

据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严重精神障碍患病率约为1%。 国内外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精神疾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相对稳定,与地区、种族、经济发展水平等关系不大。

绝大多数精神疾病不会导致患者做出危及他人安全的极端行为。 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歇斯底里、危险和可怕的人。 事实上,他们是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因害怕受到歧视而小心翼翼生活的人们,更需要人们的关心和帮助。

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更有可能有暴力行为吗?

调查显示,约8%至10%的严重精神疾病患者有暴力倾向或行为,而未患病的普通人则有近20%使用过暴力。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生活在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城市,大约有1000名容易发生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而有多达20万的普通人从事过暴力行为。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图4)

也就是说,从事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数量远低于普通人。 社会偏见和孤立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暴力和欺凌,成为受害者。

精神疾病没有治愈方法吗?

对于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我国拥有完善的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可以通过住院治疗、社区康复、家庭康复等方式回归社会。而且,非发病阶段的精神疾病患者,与普通人一样的工作能力,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甚至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人。

患有精神疾病的各界名人有很多。 例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患有抑郁症,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学家约翰·纳什患有精神分裂症,美国著名企业家、航天工程师霍华德·休斯患有抑郁症。 有强迫症等。

精神疾病会伴随一生吗?

虽然精神疾病严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但随着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坚持用药和定期随访来控制病情,并可以通过系统的康复方法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复发。 许多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继续上学、工作、结婚生子。 与疾病本身对患者的影响相比,社会歧视以及由此带来的羞耻感是精神疾病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最大障碍。

上述误解带来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的情感污名,而污名又会导致态度上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态度进一步决定行为,歧视由此产生。 就像性别、种族等歧视一样,对精神疾病的歧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压力。 2013年5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要求全社会共同尊重、理解、关心精神疾病患者,为精神疾病患者争取更加平等的生活提供了法律依据。生活环境。 精神疾病患者是生活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疾病的折磨让他们身心陷入困境,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偏见和歧视让他们承受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痛苦。

远离“精神病人”就远离精神疾病?(图5)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fenxi/2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