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罗贯中塑造了刘备、曹操、关羽、周瑜等生动形象,正如1994年央视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中所唱的那样。天空”,“一张张活泼的面孔在我们眼前飞舞。”

作者塑造了诸葛亮这样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 千百年来,他的艰苦奋斗精神为后人所称道。

从上南阳到初出茅庐,再到白帝城赡养孤儿,从《十世表》到五丈原,他没有私欲,只想恢复汉朝,完成中国的统一。

笔者根据我们所了解的诸葛亮的远大志向、超群智慧、正直廉洁、严于律己、忠贞不渝的性格,简单谈谈诸葛亮的性格。

1. 志存高远

《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汉朝大夫,兼豫章太守。其父桂,号军公,汉末都城泰山。梁氏早年成为孤儿,从其父宣起就任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宣姜梁及梁弟皆为官。

汉朝推举朱皓取代宣。 玄素与荆州太守刘表有旧交,对他很依赖。

宣死后,梁努力耕耘龙木,从而写下了《梁府吟》。

”由此可见,诸葛亮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他带着弟弟诸葛均隐居隆中(今河南南阳,又名襄樊)。虽然说他隐居,但他始终关注天下形势,因为经常用管仲,乐毅把自己比作边读兵书边努力,后来刘备三巡草堂时,诸葛亮的著名计“隆中对”提出了他对世界形势的充分认识和正确分析,形成了后来的一套战略思想。

《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三足鼎立,进而力图夺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三访草堂后,被刘备的正气和仁慈所感动,便出去援助刘备一行人。

2. 上等智慧

无论我们读原著还是看电视剧,无不为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 罗贯中用大量虚构情节,把诸葛亮描绘成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多智近魔”的人物。 这是鲁迅先生对《三国志》的解读。诸葛亮在《演义》中的评价看似很严厉,但却一针见血。

可以说,诸葛亮出现之后,《三国演义》的中心就是围绕着诸葛亮或者说他的智慧展开的,虽然诸葛亮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集(司马)惠推荐著名学者刘玄德三访草堂)。

烧博望坡是诸葛亮指挥的第一场战役。 孔明吩咐道:“博望左有山,名曰玉山;右有林,名安林:可以伏兵马……主亲自率军为后援。大家一定要按照计划行事,不要出任何差错。”

诸葛亮信心十足,安排也很到位,当然获得了大胜。 有诗曰:“博王相持火攻,笑语指挥如意,惊惊曹先生之胆,初立之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

诸葛亮的智慧让对手印象深刻,甚至感到恐惧。 在军事上,他始终能知己知彼,把握大局,注重掌握情报,掌握战争主动权,善于动员对手,取得战争的一次次胜利。

赤壁之战、空城计、七擒孟获都是我们熟悉的。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止一次感叹:“真是天下奇才,诸葛亮真是神,我还不如我。”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率军追击撤退的蜀兵,却被诸葛亮的木象惊吓,仓皇而逃。 成为“死孔明能活仲大”的笑柄。

周瑜一直嫉妒诸葛亮的才华,甚至在临终前还感叹:“虞生何能生梁?” 充分表达了他无奈的心情。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2)

著名的草船借箭,生动地体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话为后人所传颂。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节发挥到了极致。

于问道:“十天之内能完成吗?” 孔明道:“军训马上就要到了,再等十天,就错过大事了。”

于曰:“先生要多少日?”

孔明曰:“只需三天,便可收到十万支箭。”

于曰:“军中无开玩笑之事。”

”孔明道:“你竟敢戏弄太守! 我愿意受军令:如果你三天不做事,我将受到严惩。

这个时候诸葛亮已经做好了准备,信心十足,怎么可能开玩笑呢? 原来他已经知道最近有大雾,也知道曹操多疑,不敢轻易在大雾中出去作战。 (孔明笑道:“我料到大雾中,曹操不敢出去,我们就喝酒玩玩,等大雾散了,就又回来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3)

在战争中,诸葛亮也善于利用对手的心理,打其措手不及。 例如,书中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为曹操做了长篇解释。 “假者为真”被诸葛亮两次使用,说明曹操知道诸葛亮聪明,而放弃了大路。 诸葛亮也知道曹操性情多疑,于是他第二次使用了兵法。 曹操的聪明被误认为是他的聪明。

与此类似,还有一个更精彩的战例——空城攻略。 马谡失了街亭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进攻诸葛亮所在的西城。 此时,城内只剩下一些文官和两千名士兵。 想要紧紧抓住是不可能的。 无奈之下,所有的横幅旗帜都将被隐藏起来。 所有的军队都会守卫这座城市。 若有人乱进乱出、大声喧哗,斩首! 开四门,每门派二十名军士,假装普通人,扫街。 若魏兵到来,勿擅自动。 我有自己的计划。 ”

孔明穿上鹤氅、丝巾,领着两个童子抬着琴,坐在城上敌楼前的栏杆上烧香弹琴……二儿子司马昭”问道:“难道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军队,才做出这样的举动?为什么我的父亲撤退得那么快? 易曰:“梁一生谨言慎行,从未冒险过。现在打开城门,就会有埋伏。如果我军前进,就会落入他的圈套。你怎么知道?你应该赶紧撤退。”

于是,两路士兵全部撤退。 孔明见魏军撤退,摸着手掌笑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4)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章)因为司马懿也是深谙兵法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有埋伏呢? 他也明白,诸葛亮是一个谨慎的人,一生中从来没有做过冒险的事情。 恰巧诸葛亮抓住了诸葛亮,也知道自己的性格,所以危急的时候才敢化险为夷。 若是换了其他将军来攻城,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屡屡取得军事胜利。 因为他熟书,知天文,知地理,通阴阳,有大智慧,能善用天时、地利、人,知己知彼,才能战斗。百战无危。

3、诚信正直

诸葛亮的政治操守主要体现在他的诚实和正直上。 可以说他“毕生报国”。 他一生致力于援蜀、帮助汉室。 上表曰:“成都有桑树800棵,素谷田15坡,子孙衣食足矣。至于大臣在外,无其他安排,衣食皆随身携带。” ,皆依附于官,不顾他人,以求壮大”。 如果我死的那天,我里面没有剩下的丝,外面也没有赚到钱,我就可以辱没陛下了。”

(出自《诸葛亮传》)这里最重要的是“不治别人,才能使人做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你应得的工资之外,没有其他生计,不从事其他附加业务。 ,从一定意义上杜绝了受贿、腐败行为的可能。 正如他所说,他死后,他的家人一无所有。

诸葛亮临终时,要求办一个简单的葬礼。 “梁下令把他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因为山是坟墓,坟墓大得可以装棺材,适合埋葬,不需要任何器皿。” (《诸葛亮传》),东汉末年。 三国时期,盛行豪葬,但他只要求葬在定军山,而且坟墓不能太大,容得下一口棺材就可以了,不能有任何陪葬品。 作为一个国家的宰相,他死在哪里都可以安葬。 ,这是非常罕见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5)

看看历朝历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的又有几人。

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吴相比是最弱的国家,特别是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后。 然而,在诸葛亮的精心辅佐和谋略下,三国依然统治了70年。

一个弱小国家之所以能够与虎视眈眈的两个大国抗衡又独立,全是因为蜀国的政风和民风。 在蜀国,由于诸葛亮的清正廉洁,君臣之间相互信任。 大家都尽职尽责地为国家、为国家做事,很少有阴谋。 因此,内耗很小,政局顺利,和谐,国家繁荣。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6)

4.严格要求自己

说到诸葛亮的严以律己,大家自然会想到孔明含泪杀马谡。 诸葛亮处死马谡的事,被流传千古。 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胜败对于兵家来说是常事,更何况北伐正是用兵之时。 但诸葛亮却明确给出了“杀人报众”的结果。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向喜欢有钱。 才华横溢的马谡两人关系非常好,“丞相待我如子,我待丞相如父”。

但诸葛亮为何如此残忍,决定要杀他呢? 关键是马谡下了军令状,“……你怕什么!万一出事,我就求杀全家……我愿意下军令状。” 然而,马谡之死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法律之死。 街亭之战对于蜀魏双方来说都至关重要。 。

而且,带兵的人,恰好是诸葛丞相非常欣赏的人。 如果将军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说不定还能逃过一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7)

由于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都陷入了危险之中。 人们虽然不惊慌,但还是有些不安。 为了安抚朝野,诸葛亮不得不动用马谡的人头。

诸葛亮虽然深感后悔,但他不顾别人的哀求,坚持自己的原则,严格遵守军令,坚持用军法对付马谡。 “不懂军法,怎能为人民服务?如今犯了法,也不能怪我……”诸葛亮不但严格遵守军纪,还杀了马谡,而且他甚至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说这都是他的错。 他为什么这么说? 原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儿时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能有多大用处”。 “盯紧了”,诸葛亮却不听,要求马谡交出看守街亭的任务。 因此,诸葛亮对马谡失守街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诸葛亮却可以从领导的角度来认识自己。 责任、自嘲三级。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8)

他多次发出“鼓励战士勤政”的文告,要求大家批评自己的过失和不足。

在他执政期间,如果犯了错误,他绝不会责怪别人,而是自我反省、自律。 赖敏、李岩等人虽犯有重罪,但他自责并检讨自己的错误。

正是因为诸葛亮以身作则,为大家树立了道德榜样,才造就了政和、吏清、精诚团结、勤政的蜀国好风气和繁荣昌盛。 同时,也凸显了诸葛亮对古今的不屑。 魅力。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9)

5. 任人唯贤

诸葛亮任人唯贤,在《楚辞表》中尖锐地指出:“近贤臣,远小人,汉室昌盛;近小人,远小人。”远离贤臣,是汉朝衰落的原因。” 这是有启发性的。 诸葛亮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是任人唯贤的典范。 他在《楚辞表》中写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皆良正直,志向纯正,志向忠厚。故先帝我将留下陛下。”在后面。

愚人若以为宫中一切事,无论大小,都应仔细商议,然后执行,必能弥补缺陷,带来广泛的利益。 将领受宠,行为温和,懂得军事,过去曾尝试使用。 先帝称其为营都督。 若知营中之事,仔细请教,就能使阵法和谐,吉凶就定了。 ”

诸葛亮本着德才兼备的原则寻找和提拔人才。 他“取人不分地方”,就是说他求贤若士,不分出身,不分门第,不分江湖,甚至不分前世恩怨。 刘备死后,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事调整,重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如蒋琬、李劭、马逊、宗舆、杜维、马忠、秦泌、费祎、董云、郭友之等。这一用人之举,被当时的人们誉为“良举”。时间。

在《外国名师》中,他从“近贤臣,远离小人”的原则出发,向师父郑重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充等人。 他的公正和内心的纯洁是罕见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0)

诸葛亮重用的文武官员中,既有荆楚、蜀国的士人,也有刘章的旧部,也有魏国的将领。 但他们没有任何山圈的弊端,有包容“五湖四海”一切的宽广胸怀。 比如诸葛亮对待刘璋原来的部下和曹操原来的部下如马超、姜维等,就可以忽略他们的资格。 比如:王平出身军人,却是有战斗经验的人才,破格晋升为上将; 为什么? 篆原为蜀县太守杨弘手下的吏员。 杨弘也是建威县太守李严的小吏。 何、杨先后被诸葛亮提拔为太守,与李严平级。 因此,他被赞誉为“西方学者,听从诸葛亮,能人尽其才”。

任人唯贤,“用人不限才”,对于发现和提拔现有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1)

6. 无与伦比的忠诚度

书中的很多场景都显示出诸葛亮对汉朝的忠诚。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儒家理想的典范。 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他将自己的半生奉献给了刘备的复汉事业。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地段时,刘备把诸葛亮叫到了身边。 原文记载:“先主哭曰:‘大王之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江山,定大事。太子能辅,则辅;若能辅,则辅。他没有,他一定能帮忙。” 人才啊,你可以成为成都的主人。”孔明听完,浑身大汗,手脚不知所措,哭着跪倒在地,说道:“我敢你继续发挥你的才能。”力量和忠诚,然后去死!”

’”刘备说,他的才能一定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稳定江山。如果刘禅有能力掌控朝政,他就辅佐他;如果没有,就让诸葛亮取代他。

然而,诸葛亮当时就表达了自己的忠诚,“我敢你不遗余力,尽忠,然后死”。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报答刘备的恩情。 诸葛亮虽然身为高官,但“一生生于乱世,不求学达诸侯”(《钱楚使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2)

诸葛亮孜孜不倦,竭尽全力辅佐少主,为实现刘备复兴汉室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平定南方后,他亲自率军北伐。 临行前,他递交了著名的《离任令》,谆谆告诫自己的继任者,并感慨地说:

先帝的大臣们都很谨慎,所以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向大臣们发出了重要的事情。 自从接到命令之后,他就日夜忧心忡忡,生怕托付不起作用,有损先帝的智慧。 于是五月渡鲁,深入荒地。 现在南方已经稳住了,铠甲兵力也充足了,是时候犒赏三军将领了,再北上稳住中原了。 百姓疲惫,奴隶愚钝。 奸臣铲除,汉室复辟,汉室复归旧都。 这就是我报答先帝、忠心侍奉陛下的原因。

(第九十一章)此后的十二年里,刘禅虽然已经成年,可以自己做主了,但始终把军政大权留给了诸葛亮,他心里很是放心。

辅政大臣如此放手行使权力,不受怀疑、不受干涉,在整个封建时代都是罕见的。 诸葛亮治理蜀国,发展经济,恢复与吴的联盟。 他总是对成功持乐观态度,从不干涉。 诸葛亮亲自南下,六次出山祈福,多次北伐魏国。 最终因劳累而死在五丈原。

用一生来报答刘备,可以说是极致的忠诚。 诸葛亮的忠诚,至死不渝,是空前绝后的。 可见,把诸葛亮的忠义描写得更加细致了。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3)

作者罗贯中从多个角度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忠诚高尚的品格和尽职尽责的战斗精神。 作品在写了诸葛亮的永生之后,又叙述了廖李、李严得知噩耗后被诸葛亮废黜的悲惨场面,凸显了诸葛亮为人严谨、处事公正、人格魅力强的特点。

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力渲染此时的悲伤气氛:“是夜,天悲地惨,月色暗淡,孔明将死”(第14章),与诸葛亮相似却又相反的人物就是司马懿,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可以说是一对仇人,死敌。

又为大臣托孤,下属一人,上级万人。 然而,司马懿却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异己,拉帮结派,谋取私利。 他除掉了政治对手曹爽,为司马氏家族独掌朝政、子孙称帝铺平了道路。 基础。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4)

然而,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知道自己的时代已经到来。 他担心蜀中其他人不能像他一样勤勉尽责,不辜负先帝的嘱托,影响蜀国军民。 孔明病情加重,命左右人上车出寨。 环顾四周的营帐,发现秋风吹在脸上,冷得骨头都冷了,于是叹了口气,说道:“我再也不能在阵前与贼斗了!长空如此美丽!” (第一百零四章星陨,汉丞相回天见木像)临死之时,他考虑到了从朝廷到百姓的一切,全军的撤退计划,以及国家官员的任命。 只是为了报答你对我的照顾。”

另外,作者在书中很少提及诸葛亮的家事,即使提及也只有寥寥数语。 大家都熟悉他的弟弟诸葛瑾为孙权效力的事实。 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吴抗曹,兄弟二人因而相识。 见状,“晋哭曰:‘伯益、叔齐可知?’”孔明心想:“此人必是周朗弟子来投奔我。” ”于是答道:“古之夷、齐圣人。”(上)第44章:孔明用智慧激励周瑜、孙权决心打败曹操。)诸葛亮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周瑜派他劝他回东吴,他就主动出击,诸葛瑾可以劝诸葛亮侍奉孙权,诸葛亮也可以劝诸葛瑾侍奉刘备。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兄弟相隔遥远、朝夕相处无法相处的问题。 这是针对诸葛瑾以“兄弟情”发起的劝说攻击的最好反制措施。

诸葛亮又说道:“与我侍奉刘皇叔,这里是全中,我们父母的坟墓都在北方。如果我的兄弟跟我一起回江北,他就很方便去祭拜刘皇叔了。”早晚,这就是全孝。” 满忠满孝,兄弟二人还能朝夕相处,你觉得怎么样?”这一切都表明了诸葛亮对刘备这个臣子、对蜀国的坚定不移的忠诚。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5)

7. 无与伦比的人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作,而《诸葛亮与儒家对峙》这一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现在,这个词已成为赞美能言善道的人的口语。 诸葛亮独自跟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官员。 当时,刘备刚刚兵败,退守夏口。 曹操的军队正在压境。 东吴投降的趋势愈演愈烈。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用他超人的勇气与东吴儒生展开了一场口水战,并用他雄辩的口才一一击败了对手。 他们都被“言语”打败了,最后说服了孙权,吴蜀联盟才得以对抗曹操。 读之时,我不禁赞叹不已。

东吴第一纵横家张昭率先出击。 诸葛亮将自己比作管仲,但最终却让刘备“弃新野,往樊城,败于当阳,奔夏口,无处容身”。 “季先生到了豫州之后,已经不如当初了。”

张昭的问题实在是太有力了。 李贽评价这句话:“这是非常恶毒的举动。”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6)

诸葛亮笑着回答:“飞翔千里,飞鸟怎能识其志?” 据大鹏自己的描述,他的志向是万里; 他把儒士群体比作鸟群,没有远大的志向。 后来,卜质、薛宗等人发动进攻时,孔明并没有采用这种先攻后守的方法,导致东吴儒生一一溃败。

这个方法极其奇妙,因为有一群学者在先发问,没有不回答的余地,所以最好先戒备,而且要冷静戒备,不仅能说明道理,还能还要详细陈述事实,一一解决对方的问题; 而且由于这群学者来者不善,往往心存恶意,可以很容易地捍卫自己的立场,然后发起反击,使辩论变得连贯起来,引人入胜。

读完后,我不禁感叹:“太棒了! 多么壮观啊!”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才辨无双(图17)

八、结论

总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无与伦比的智慧的化身,无与伦比的忠诚,是智慧的象征。 罗贯中运用大量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志存高远、忠诚无比、智慧无比、严于律己的诸葛亮形象。

但这样的“完美人”也有错误和失误,这是我们的后代可以学习的。

总的来说,诸葛亮不愧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军事家、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参考

1.陈寿《三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出版社2004年版

3、朱煊《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4、裴松之《诸葛亮文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fenxi/19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