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悲怆》(No.8Op.13)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1)

齐默尔曼演奏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浅析

简介:贝多芬的创作深刻地体现了对资产阶级民主理想的歌颂和渴望,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斗争精神。 而其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被誉为“钢琴界的新约”,是代表贝多芬英雄性格的独特音乐魅力的重要篇章。 本文重点分析他的钢琴曲《Pathétique》(No. 8 Op. 13,)。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也是欧洲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时间、地点和个性的结合造就了一位对新世纪脉搏最敏感的艺术家。 他创作了英雄时代的音乐,用令人难忘的音调充分颂扬“人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在此期间,他大胆地将理想主义引入音乐中,描绘战争和高贵之美。《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奏鸣曲之一,也是他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在这部奏鸣曲中,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完全消失了。

巴伦博伊姆演奏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

1. 传记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Van)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卒于奥地利维也纳。他的父亲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一名歌手。 他的酗酒影响了家庭的生活,因此贝多芬很早就被迫承担起了抚养母亲和两个弟弟的重担。 11岁时,他正式跟随克里斯蒂安·戈特特罗普·内夫学习音乐,这对贝多芬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787年春,他首次访问维也纳,结识并欣赏了31岁的莫扎特。 1792年,他来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 此时,作为钢琴家的他受到了维也纳家庭中实力雄厚的赞助商的欢迎。 在这个革命时代,他称王子们为“贵族乌合之众”,并强迫他们把他当作平等的朋友。 贝多芬在一种改变形式的赞助制度下发挥了他的作用。 他并不依附于某个王子的宫廷,而是受到维也纳贵族以不同方式的资助。 他还受益于音乐会生活和音乐出版业。 发展。 然而,命运向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1796年开始,他的耳病逐渐恶化,1799年他第一次出现耳聋。 精神上的痛苦与生存和创造的欲望在他的内心发生着激烈的冲突,但贝多芬战胜了自己,这成为他音乐中的英雄主题:从绝望到斗争,从斗争到平静,从平静到凯旋和胜利。 发展喜悦。 他晚年的完全失聪、与出版商的复杂往来、陷入困境的爱情以及与侄子的痛苦关系,都导致了他内心生活的极度紧张。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2)

2.贝多芬奏鸣曲

奏鸣曲的本义是“演奏或吹响”。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和类型,因此我们很难对这一概念做出独特的、科学的定义。 奏鸣曲早在13世纪就出现了,其后历经巴洛克时期、早期古典主义、晚期古典主义,最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得到完美发展。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创作的古典奏鸣曲是这一流派的典范。 钢琴奏鸣曲是钢琴演奏组曲,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大型多乐章钢琴作品结构。 这种音乐形式经过200多年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特殊的结构。 在海顿和莫扎特时代,钢琴奏鸣曲组曲通常由三或四个乐章组成。 这些乐章的编排一般为: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快板(共三个乐章); 或:第一乐章——快板,第二乐章——柔板,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第四乐章——快板(共四个乐章)。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3)

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非常重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将其视为与交响曲一样重要的作品。 他将其视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到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通过这种形式大胆地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理解。 因此,他不仅扩大了钢琴的演奏范围,增强了动态对比,提高了手指技巧,而且强化了奏鸣曲形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发展的冲突和发展动力。 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超越了前辈,创造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人们习惯于根据风格和年代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阶段。 这个划分通常不包括他在波恩写的作品,即:

早期,从1792年赴维也纳至1802年,他共创作了15首奏鸣曲;

中期从1802年到1816年,共有12首奏鸣曲;

后期,从1816年到1827年,共有5首奏鸣曲。

第一阶段的钢琴奏鸣曲带有当时流行古典风格的痕迹,体现了海顿和莫扎特对他的影响,但又显露出了他不同的特点和独立性。 他逐渐放弃了小步舞曲,经常用谐谑曲代替。 有时他完全省略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写出三乐章的奏鸣曲。

美国音乐史学家格鲁特和帕里​​斯卡在《西方音乐史》中用例子说明了贝多芬作品的一些和声特征,如八度音阶的频繁使用和厚重的织体,这可能是受到了克莱门蒂的启发和波西米亚风格的影响。钢琴家兼作曲家杜塞克。 在贝多芬的创作下,奏鸣曲的目的和精神开始发生变化。 他的每一首奏鸣曲都向听众揭示了一种个人情感——英雄的、欢乐的或悲惨的。 在他的创作中,他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表达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想法。 他希望通过音乐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 他说:“音乐应该使人的灵魂迸发出火花。” 他对奏鸣曲内在意义的改变在他最早出版的奏鸣曲中就已形成,他为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套路赋予了新的含义。

李云迪演奏贝多芬《第八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三、《悲怆》奏鸣曲的形式分析与演奏解读

《C小调奏鸣曲》(OP.13)出版于1799年,贝多芬将其献给卡尔·利奇诺夫斯基伯爵。 这首奏鸣曲通常被称为“悲怆”奏鸣曲,它是由贝多芬的出版商提供的,毫无疑问是经过了他的许可。 “”原为法语形容词,意为感动或感伤。 它完美地概括了这首奏鸣曲的情绪。 《悲怆》奏鸣曲是在贝多芬第一次经历困扰他一生的耳聋症状时创作的。 作为早期奏鸣曲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清晰地体现了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特征。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 悲惨的引子拉开了整首歌的序幕,这首歌曲以带有附点音符的渐进和上升的音乐进行开始。 然后阴沉的减七和弦一次又一次的响起,痛苦的音调又在上面的四度和八度重复。 当曲调到达高音“降A”时,一连串快速下降的音型飘过,让人仿佛听到一声温柔的叹息。 另外,强弱对比与套准的变化配合使用,以达到最大的效果。 下降的半音阶结束了引子,为接下来的愤怒洪流做好了准备。 速度处理上有更多的自由度,但这个“自由”并不是缺乏节奏,而是在前提下小范围的“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整体节奏匀称、统一。 不要夸张或过度,否则经典风格就会被破坏。

演奏部分的主旋律从C小调开始。 右手的冲动主题上升到最高音然后下降。 左手的主补音一出现就破八度,有号召人们战斗的力量。 第二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旋律是降E小调。 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和谐唱响,动人优美,左手舞蹈般的伴奏质感充满活力。 活跃的上行节拍、挪用的附点音符和轻快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义。 厚重的低音和明亮的高音之间的色彩对比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他的动态痕迹很多,波动非常大。 他还经常使用强音标记(sf),在渐强后突然消失,强音在没有渐强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强音出现在后半拍或弱拍等,都是一。浅谈贝多芬的创作特点。 第二旋律为降E大调,左右手以倒半音连续进行。 这组音符由低到高,由弱到强,将主体部分的战斗情绪推向高潮。 整个部分展现了高潮时出现的强烈和弦。 中途结束。 在进入下一部分之前,引言中的戏剧性主题再次出现,就像一段短暂的记忆。

在展开部分,将中的主旋律与引子主题巧妙地结合起来。 素材以G小调开始,然后由左手断八度的延音衬托出热情的上调,以及引子中轻快的恳求语气。 呻吟对比。 当左手演奏旋律,右手演奏颤音时,双手的作用改变了一个从高F到低C的下降过渡句,回到C小调的主调。

在重演中,主旋律再现后,次要主题的第一旋律出现在F小调上,这样可以配合第二旋律出现在C小调上时的主调返回效果。 。

除了利用上述力度和音色的对比之外,贝多芬还充分利用了低音的深沉色彩、完整和弦的丰富声音、快速音阶过渡的光彩、持续颤音的兴奋感以及伴奏的节奏感。随着音高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的力量。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4)

第二乐章是著名的回旋曲(如歌般的柔板)。 它展现了钢琴的歌唱能力,这既是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人们在奋斗之后渴望精神慰藉和平静生活的情感表达。

主旋律如歌曲般纯粹,在简单的伴奏下,中音区奏出抒情的旋律。 这首旋律固有的情感和力量使得19世纪的作家将这首缓慢的乐章描述为“缓慢的赞美诗”。 第一个插入出现在 F 小调中。 透亮清亮的旋律比主旋律更加活跃。 左手紧绷的和弦伴奏质感,让人感觉作曲家的心情变得有些激动。 正是歌声唤起了他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是向往,还是美丽的风景让他沉浸在往日的幸福场景中? 主旋律短暂再现后,接着是第二个间奏,右手上跳的旋律,左手下降的答题旋律。 这就像作曲家内心的问题和答案。 旋律时而在高音区徘徊,时而在低音区起伏。 看似答案就在眼前,但你却突然陷入苦思。 主旋律的旋律以更加精致的形式再现,打断了作曲家紧张的思考。 三连音的节奏质感就像轻柔而亲密的合唱音乐。 突然的重音渐强和低音中深沉而戏剧性的琶音给音乐增添了紧迫感。 结尾部分,作曲家不禁发自内心地感叹:“人生能够千百次过,该多好啊!” 悠扬的旋律逐渐从高音域转到低音域,歌声慢慢消失,作曲家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恢复了平静。

贝多芬要求触感扎实有力,弹性充分,音色丰富,大和弦充分运用,声音饱满而有穿透力。 而且,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中,有些地方的音色不应该弹得那么优美,甚至应该用粗糙的音色来弹奏。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5)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形式,充满田园气息,充满幻想性格。 贝多芬用这一乐章的柔和和轻盈来与第一乐章的冲动和热情形成对比。 这实质上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首能够将回旋曲形式的特点与戏剧性有机结合起来的终曲。 轻快明亮的主旋律中含有明显的德国民歌音调,亲切而舒展,让人想起悠扬的芦笛声和潺潺的流水声,给人一种距离感。

奏鸣曲装饰音的基本特点是,颤音从三连音变为八连音,呈现出越来越快的趋势,半颤音都强调阿波吉斯,有相当的强度,而长阿波吉斯则根据拍子演奏。 短装饰音尽快滑向主要装饰音。 第二主题以八分音符为主,灵动活泼。 以降E大调呈现后,主旋律第二次出现。 第三主题是安静柔和的主题,运用巧妙的对位法。 它从降A大调开始,经过降E大调,再到C小调,从而导致主旋律的第三次再现。 然后第二主题以C小调重新出现,最后,主旋律简单地重新出现并结束。 最后提出严肃的问题,给出果断、明​​确的答案,在左手切分音和弦与右手密集音型的斗争中达到高潮,展现了作曲家不屈的意志和英雄的力量。斗争。

如果说海顿、莫扎特的创作强调对情感的克制和控制,强调写出某种“普遍”、“共通”的感情,或者希望通过创作来取悦于人,那么贝多芬则更多是出于内心。 为需求而创建。 《悲怆》占有独特的地位,它的引子以其鲜明的主题和性格、独特的结构安排、萌芽的和声布局,体现了贝多芬无与伦比的音乐造诣。 这首奏鸣曲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信念,一代革命家的追求和探索,在当时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今天,它仍然能激励我们为实现人类美好理想而奋斗!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李媛媛,最初发表于《作家》,2010年。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6)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7)

钢琴曲《悲怆》(No.8Op.13)(图8)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fenxi/1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