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

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意识,宏观经济政策思路要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力求社会秩序稳定。 这些规范性政策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收缩作用。 为实现2035年目标,实现质量有效提升和数量合理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适度宽松,建立“缓冲机制”,防止经济面临过冷风险,对高增长产生负面影响。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课题组

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图1)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清华大学课题组| 文本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不容误判。 但中国当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疫情前就已出现经济增速逐年下滑的趋势。 这种现象值得高度关注。 通过“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才能重振经济增长,使经济增速恢复到接近潜在增长率的水平。

(一)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不容误判

一个经济体的增长潜力主要取决于其潜在需求和生产能力(即供给)。 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仍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和潜在供给。

从需求端看,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将持续带动需求释放。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5.4%。 这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而且还有大约2.5亿人。 他们虽然常住城市,但没有取得城镇户口,在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因此,未来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仍有很大空间,将带来进一步的需求增长。 此外,我国居民总体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 全国人均可支配月收入中位数不足3000元,与较高的教育水平不相匹配。 居民收入的增加也将带来新的潜在需求。

从供给侧看,中国较高的储蓄率、技术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源水平表明供给增长潜力较大。 中国居民的储蓄偏好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居民。 国民储蓄率常年保持在40%以上的高位。 高储蓄率为解决历史坏账和进行可持续的资本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中国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国际专利申请量位居世界第一; 其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理工科人才,普通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中理工科的比例达到40%,超过美国等发达经济体。

尽管有人认为中国目前面临低生育率和人口高峰,未来劳动力供给会减少,但实际上,决定劳动力供给的是人力资源总量而不是人口总量。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岁,“健康、活跃”的老年人有1.4亿(以60-70岁为准)。 受教育年限持续增加,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1.4%。 % 和 57.8%。 综合健康和教育水平测算可以发现,虽然中国总人口已见顶,但人力资源总量仍在上升,为未来劳动力供给增长提供了空间。

因此,综合考虑需求和供给因素,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是本文后续讨论的前提。 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定量测算,一些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结果(见表1)。 总体而言,这些计算的算术平均值如下:2021年至2025年约为5.81%,2026年至2030年约为5.31%,2031年至2035年约为4.77%。

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图2)

(二)中国当前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低于潜在增速。

2010年以来,我国GDP增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即使不考虑疫情的外生影响,2020年至2022年GDP增​​速也从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9年的6.0%,年均下降约0.5个百分点。 2020年至2022年中国GDP三年复合平均增速仅为4.5%。 如果这种下降趋势持续下去,到2025年中国GDP增速很可能继续下降,远低于表1各项研究预估的潜在增长率。因此,当前非常有必要促稳,先立后破,使经济增长恢复到潜在增长率。

二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环比增速继续回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环比增速继续低迷。

一方面,2023年以来,我国CPI同比增速持续下滑,从1月份的2.1%分别下降至10月份和11月份的-0.2%和-0.5%; 而2023年10月和11月CPI环比增速也出现负值(见图1),且降幅还在加大。 2023年以来,核心CPI同比增速持续处于(0.1%)低增长区间; 2023年10月和11月核心CPI环比增速分别为0和-0.3%(见图2)。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是衡量消费环节冷热的主要指标之一。 它从价格上反映了消费环节中的供求关系。 我国CPI增速持续回落,说明我国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不利于发挥稳定经济压力。 舱石的作用。

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图3)

另一方面,2022年10月以来,我国PPI和生产资料PPI同比增速已连续14个月负值。 2023年5月以来,PPI生活费用同比增速也持续负值,且降幅持续扩大(见图3)。 近12个月,PPI、生产资料PPI、生活资料PPI环比增速分别出现7、7、8个月间歇性负增长(见图4)。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生产过程中供求关系的价格反映。 PPI持续低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投资需求相对不足。

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图4)

三是当前消费信心和商业景气度不足,内需相对疲弱。

2022年4月以来,衡量消费者景气的消费者预期指数、消费者满意度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均持续处于100以下的低位(见图5),表明当前居民消费意愿不足。 2022年以来,我国商业景气指数也在波动中回落。 当前企业景气指数明显低于疫情前两年(2018-2019年)的水平(120-130)(见图6),表明当前企业投资意愿不足。

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图5)

四是当前经济增长吸纳就业能力显弱,部分吸纳灵活就业的蓄水型产业趋于饱和。

2023年,全国城镇平均调查失业率为5.2%。 作为目前吸纳灵活就业的两大蓄水行业,网约车和外卖行业在2023年已经相对饱和。一方面,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从去年底的289.1万人快速增长。 2023年12月,全国网约车司机数量从2020年的657.2万人增至657.2万人。2023年,全国网约车司机累计净增148.2万人。 但与2022年1月相比,2023年12月网约车司机接到的订单数量从176份下降至136份。为此,2023年,上海、重庆、广州、济南、珠海等多个城市的交通部门东莞等都发布网约车运力饱和预警。 其中,三亚、长沙、上海、贵阳等地已暂停发放网约车经营许可证和运输证明。

另一方面,外卖行业也接近饱和,人均订单数出现下降。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2023年2月发布的《第九次全国劳动力状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外卖骑手数量已达1300万,接近饱和。 其中,美团骑手从2021年的527万人增至2022年的624万人,仅2022年就增加了97万人。 作为新的就业形态行业,网约车和外卖两大行业的就业正在趋于饱和,表明当前经济吸纳新增就业的能力已经下降,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的潜在水平。就业。

(三)经济增速持续下行的趋势在疫情前就已形成。

2010年以来,GDP增速呈现单调减速趋势,2010年至2019年年均下降0.33个百分点,疫情影响让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经济增速长期下滑不能简单归咎于房地产、地方债务、民企等行业因素。 事实上,这些因素都是经济长期下行趋势的表现,而不是问题本身。

十年来,国家治理思路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注重规范有序。 教育培训、互联网反垄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市场等领域取得巨大成效,市场秩序得到规范。 相关制度得到完善。 这些规范的治理政策对经济活动产生了一定的收缩效应。 三年来的疫情对经济活动和经济预期产生了巨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充分释放受到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官员发展经济的动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释放。 受疫情影响,GDP增长出现较大波动。 从五年移动平均增速数据来看,经济增速进一步保持总体下行趋势。 微观经济主体对经济预期较为保守,包括消费、投资、房地产等,信心受到影响。 目前,消费者信心指数一直在低位徘徊。 消费者对经济形势失去信心,缺乏消费动力,难以刺激需求复苏。 投资放缓现象明显。 受疫情影响,我国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速连续三年下降。 平均只有4.19%; 贸易环境日益恶化。 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中国外贸出现负增长。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第一、促进稳定。 为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必须尽快扭转多年来人均GDP增速下滑的趋势,修复疫情。 疫情影响引发的一系列潜在问题,必须狠抓经济建设,调整政府激励措施,释放经济活力。 特别是要抓住未来五年发展机遇期,为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扭转经济下行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意识,宏观经济政策思路要从“防过热”转向“防过冷”。 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力求社会秩序稳定。 这些规范性政策对经济活动有一定的收缩作用。 为实现2035年目标,实现质量有效提升和数量合理增长,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适度宽松,建立“缓冲机制”,防止经济面临过冷风险,对高增长产生负面影响。高质量发展。

(本文原发表于《改革》2024年期,原标题为《稳中求进先稳后破——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24年展望》。研究组组长:李稻葵,研究组成员:李克奥波、李兵、卢林、郭美心、吴书玉、黄章凯、龙少波、陈大鹏、冯明、福林、徐翔、石金健、金兴业、张驰、张赫、朗坤、侯云涛、李路佳、王子航、陈翔、李亚平、宋家宝、戴俊毅,主要编剧:李克奥波、李兵、郭美心、卢琳、吴书玉)

清华大学课题组|文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不容错判(图6)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fenxi/1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