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2)会议综述

编辑的选择

如何进行高质量的定性研究? 必要的研究设计和详细的写作技巧缺一不可,那么应该设计哪些方面、采用哪些研究策略呢? 请跟随作者的视野,与小编共同探讨!

定性研究设计和写作的几种策略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定性研究论坛(2012)”会议纪要

苏芳黄江明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本次案例论坛的概况,然后从定性研究步骤、内容分析方法和写作策略等方面总结了各主题报告的要点。 在此基础上,对本次论坛部分稿件进行对比,指出当前案例研究在数据分析和内容呈现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并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案例研究步骤,定性研究写作策略

定性研究作为一种管理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其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定性研究论坛”(以下简称案例论坛或论坛)已成为国内管理学术界案例研究的首屈一指的会议。 2012年11月10日至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六届案例论坛盛况空前,打破了多项记录,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12所高校的200余名学者和主办学校的老师参加。 诞生了100多名学生。

本届论坛以“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共收到国内外参会稿件154篇,参会稿件数量再创新高。 稿件分案例、定性研究、教学案例两类,送交相关领域129位评审专家进行“双向匿名评审”。 根据评审结果,入库论文83篇,其中案例与质性研究65篇,教学案例18篇。 录取率分别为49%和82%。 分论坛报告案例及定性研究32个,采纳率为24%; 教学案例11个,合格率50%。 分论坛报告共43篇,总采纳率28%; 圆桌讨论40场,通过率26%。 论文涵盖人力资源、战略管理、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创业创新、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 在评选分论坛报道的论文中,程序委员会经过两轮投票,评选出7篇最佳研究论文,推荐在《管理世界》上发表; 此外,还有3篇论文被评选为最佳教学案例。

本次论坛演讲嘉宾阵容强大,包括近年来大力推动本土管理研究的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CMR)创始人、案例研究顶尖学者之一的许淑英教授、 《美国管理学院杂志》(AMJ)的第一作者。 副主编、波士顿学院G. Pratt教授( )、IACMR现任主席、著名华人学者罗格斯大学陈兆全教授( )、权威案例研究学者M.教授的学生、香港Sam Garg教授科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Chris Smith 教授。 他们向参与者介绍了定性研究、案例研究设计、内容分析方法和定性研究的写作策略。 普拉特教授的报告从中国成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开始,全面阐释了案例研究的意义和策略。 徐淑英教授的主题报告《论慈悲学术:我们为何应该关心》更是令人深思、震撼; 她所强调的“学术的价值只有在社会服务中才能实现”在当前环境下尤其值得深思。

下面文章简要介绍论坛主题报告的要点,结合本地研究现状,通过案例分析强调一些重要共性问题、重要策略和针对性建议。

1.单一情境纵向案例研究

定性研究通常针对特定环境中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利用社会行动者的意义来理解该现象(&,1994;,2004),即研究者参与观察社会现象并提供总体的认识。理解和解释。 普拉特指出,定性研究有三类方法:案例研究(Case Study)、民族志()和扎根理论( ),并重点介绍了他最好的方法“单一情境下的纵向案例研究(LSCS)”。 普拉特认为,情境()和案例(cas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情境是指研究进行的地点,案例是研究对象,如个人、团队、决策、程序、组织、行业等。

两者之间的界限必须明确区分,但在实践中往往是模糊的,很难明确界定。 LSCS的特点在于:具体情况、时间跨度长、集中于某一分析单元(如高级管理团队)或多个分析单元(如高级管理团队和组织、决策等)。 )。 普拉特基于丰富的研究经验指出,随着研究的进展和数据的不断丰富,最初的研究问题可能会变得不合适。 例如,当他对居民进行研究时,他最初的问题是:个人如何同时社会化为组织和专业人士? 但后来他通过多年的数据发现,对于大多数居民来说,组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职业认同的构建。 引发他们身份建构的是缺乏对工作与身份之间一致性的认识,即“医生做什么”和“他们是谁”之间的不匹配(Pratt,and,2006)。 基于此,普拉特重新调整了研究问题。 因此,他提醒研究者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最初设计的研究问题并被其误导,而应该通过研究数据的积累不断修正和完善原来设定的研究问题。

Pratt认为LSCS具有以下研究优势:

首先,长期的采访和接触可以增强受访者的信任,这对于敏感群体()来说非常重要,也可以帮助与受访者讨论敏感话题(如信任、身份变化等)。 敏感群体包括群体内文化浓厚的人(如消防员)、进入门槛高的人(如医生)和“被误解”的人(如安利直销员)。

其次,LSCS有助于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借助高质量的数据,研究人员可以识别变化(最初是 A,现在是 B),跟踪变化的过程(如何从 A 到 B),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修改”或“验证”单元。 单元内和单元间模式并调整研究设计。

第三,LSCS帮助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受访者与研究者之间的真实分享可以给研究者带来新的视角,帮助研究者进行深入观察,进而获得细致入微的理解。 细致入微的理解和广泛的阅读有助于产生更丰富的理论。

2. 案例研究步骤

针对如何进行案例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技巧等国内学者关心的话题,Pratt和Garg分别分享了他们在案例研究中的经验。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文学阅读。 两位学者都高度强调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普拉特则指出理论可以指导数据收集,提高结论的普遍性。 多案例研究专家Garg强调,文献综述是开展研究的第一步。 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可以系统地了解研究课题已知和未知的内容。 案例研究必须与文献和理论对话的重要性在以往的论坛评论中已经得到充分讨论(毛继业和李晓燕,2010;张霞和毛继业,2012)。 如果脱离现有的文献和相关理论框架,即使数据分析方法更加规范,研究结果仍然毫无价值。 毛继业教授将这个问题比作“农民解剖麻雀”,不会对医学理论做出任何贡献。 由于缺乏理论指导,结果就会五花八门,没有任何共性、普遍性,更谈不上理论升华。 这个缺陷,就像不规则的数据分析一样,是许多提交被拒绝的主要原因。

Garg还介绍了文献综述的8个具体步骤:(l)明确综述的重点,例如回顾某种现象或某种理论; (二)收集文献; (3)对文献进行笔记,记录每篇文献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样本、分析方法、分析结果和关键结论等; (4)创建3到5个文学流派(),每个流派有5到20篇文献,并在每个流派中寻找模式,例如自变量、因变量、理论和观点; (5)抽签表; (6)用文字描述每个流派,包括关键假设、代表性文献和研究结果、优缺点等; (7)写引言,强调研究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8)总结,包括各流派的总结、总体总结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现的重要研究机会。

第二步,

明确研究问题。 Garg强调,研究问题要清晰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可以借鉴文献中的构念,但不应该预设研究假设(例如构念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第三步,

研究设计。 普拉特指出,现阶段需要决定是采用单案例研究还是多案例研究,是单个分析单元的整体性研究()还是多个分析单元的嵌入式研究()。 此外,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时间、资源、数据获取可能性、案例选择等问题,这些都可能限制研究进展。 对于研究设计阶段的抽样问题,普拉特指出,单案例研究可以选择极端案例或特殊案例、典型案例或过去难以获得但具有指导意义的案例; 而Garg则建议,对多个案例研究的理论抽样应该同时具有类别内的逐项复制( )和类别间的差异复制( )。 例如,为了研究中层领导的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我们选择了3家高绩效企业和3家低绩效企业进行比较(,2011)。 Garg建议,多案例研究的案例数量应该在4到10之间。如果多了,研究人员就无法处理了; 如果可以清楚地定义和测量该构造,则 4 个案例就足够了。 但具体案例样本数量取决于理论的饱和度。 当案例之间重复较多时,可以停止添加案例。

Garg还强调,研究人员应该进行尽可能多的访谈,最好是80到100次访谈。 普拉特强调需要多年跟踪案例以获得丰富的数据。 例如,为了全面了解医生身份建构的现象,他对各类医生进行了长达6年的跟踪和访谈。 数据如此详细,首先让审稿人和读者对作者产生了自发的敬佩之情,对作者研究的深度和难度感到敬畏。 相比之下,国内案例研究的数据量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而本次案例论坛的7篇最佳论文中,有3篇论文的采访时间不足20小时,甚至采访人数不足10人次。

第四步,

准备采访大纲并准备数据收集。 两位专家都强调需要尽可能扩大数据收集渠道。 在确定采访大纲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收集档案材料,如会议、电子邮件、公司视频和文件等,以及微博、媒体等外部材料进行补充。 普拉特建议,参与调查的访谈员应该在正式收集数据之前接受培训; Garg则强调,面试时应避免定向问题,例如你认为自己为什么成功?

第五步,

进入面试现场。 加格建议采访者灵活应对意外且有趣的数据。 访谈结束后,立即写下您的想法,包括与其他案例的差异或案例中研究问题的潜在答案。 普拉特还提醒研究人员在采访现场仔细观察,因为直接观察也是数据的来源。

第六步,

数据分析。 普拉特指出,研究者首先要确定受访者所说的内容,并对数据进行一级编码或临时编码(代码); 其次,回到文献看看文献说了什么,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做二级编码。 编码、轴向编码; 然后讲述理论和数据如何契合的故事。 普拉特认为,故事的讲述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示清晰的证据链。 他还强调,这三个步骤不是串联的,而是交错迭代的。 普拉特的建议是单案例数据分析思路,但对于多案例研究,不仅需要案例内分析,还需要跨案例比较。 在案例内分析阶段,Garg建议对每个案例的数据进行整理,制定初步的构建和测量方法,并尝试根据每个案例独立回答研究问题,而不考虑其他案例的情况。 在跨案例比较阶段,Garg建议尝试多种比较方法,例如比较随机对的异同,或者基于特定构造进行比较。 他指出,如果某种关系从某些案例中出现,就需要在其他案例中进行检验。 通过反复比较和对比,可以调整构念、构念测量以及构念之间的关系。

第七步是将研究结果与现有文献进行比较,重点关注与遥远文献的相似之处和与近期文献的差异。 第八步是研究贡献。 Garg强调,论文需要反复迭代,直到新发现的理论贡献很小。

3.定性研究的内容分析方法

针对国内研究者关心的“如何进行定性研究”问题,陈兆全教授重点介绍了一种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内容分析。 陈教授指出,内容分析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 它可以用来进行过程研究,也可以有效辅助理论建设。 是一种非常适用的分析方法,但也可能会遇到数据本身的缺陷。 以及限制,使得有效测试结构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困难。 陈教授简单比较了浅层内容分析( )和深层内容分析( )。 浅层内容分析侧重于信息的浅层结构,通常指具有物理存在、可计数的元素; 而深层内容分析试图破译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其中浅层内容分析的数据量化程度要大得多。 超越深度内容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的定性研究更多地依赖于浅层内容分析(词频统计),而往往忽视深层内容分析。 这在本论坛的提交内容中也很常见。

在进行定性研究的内容分析之前,陈教授建议大家应该为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收集完整的、有代表性的数据,既包括主观数据(如访谈数据、意见和看法),也包括客观数据(如档案资料)。数据、背景信息); 研究人员还需要考虑论文是理论构建还是理论测试,因为理论测试比理论构建更定量。

至于具体的分析过程,陈教授认为有六个迭代的顺序步骤:(l)确定文本单元,例如单词、句子、段落,甚至整个文档;(l)确定文本单元。 (2)确定内容的基本单位,如信任/不信任词、领导形象描述词等; (3)对内容单元进行分类,如信任不对称性、图像维度等; (4)对各类别进行频数统计; (5) 通过检查每个类别找到有意义的模式; (6) 将模式与正在进行的研究和理论联系起来。 陈教授指出,构建新理论需要数据、理论和意义之间不断对话和迭代。

此外,陈教授强调,内容分析应明确界定编码单元,编码单元应清晰区分且相互独立,编码类别应全面覆盖所有内容,且相互之间不能兼容。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者应该保证评估者的编码能力,让每个评估者独立编码,并计算编码器间的可靠性( )。 这一步是目前国内定性研究中最缺乏、需要完善的。 此类论文几乎都存在这个问题,导致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受到质疑。 最后,陈教授分享了内容分析的多种策略,包括计数统计、聚类、分裂、寻找模式、记录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概念/理论一致性、三角验证等。

4.定性研究的写作策略

Pratt 基于其审阅 AMJ 期刊 150 多篇投稿的丰富经验,指出了定性研究论文写作中的五个常见缺陷(Pratt,2009)。

(l) 谈论数据,而不是展示数据(数据,而不是数据)。 即作者只给出了自己对数据的理解,但没有展示原始数据,因此没有明确的证据链来解释从数据到结论的过程。 这个问题在论坛提交中也很常见。 有些作者在数据分析部分沉浸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自言自语”,缺乏原始数据的引用和各种形式的呈现。 这如何让人相信结论是基于可靠的数据?

(2)数据太多,不行。 数据过度呈现的原因可能是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引用受访者的方式来回答研究问题,但没有超越答案本身来探索可能的理论贡献,而这正是顶级期刊所要求的。

(3)运用演绎研究的具体表达方式。 定性研究论文可以模仿定量论文的结构,按照引言、研究方法、发现和结论的结构来组织,但最好不要使用定量研究的语言,例如“我试图控制其他数量的变化()以消除可能的干扰()”。

(4)量化定性数据可能引发研究者演绎研究思维,误导研究者。

(5)定性与定量策略搭配不当。 例如,在选择案例时,不是理论抽样而是随机抽样,或者在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时,使用一种或两种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

为了避免上述缺陷,

普拉特介绍了几种合理的定性研究写作策略。

(l) 利用理论文献回顾构建“理论框架”(“理论框架”)。 即通过回顾相关理论,寻找研究机会和分析视角,构建定性研究的分析框架。

(2)确保研究方法选择部分涵盖以下基本内容。 例如,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为什么要使用案例研究方法? 建构理论、深化理论的目的是( )还是验证理论? 解释为什么选择这种情况和分析单位,解释理论抽样的标准; 回答如何分析数据,如何将数据与理论相结合。 在讨论研究动机时,普拉特建议不仅指出理论上的研究空白,而且还解释了填补这一空白的重要性,而这一点往往被忽视。

(3) 巧妙地呈现数据。 普拉特引入了两种数据引用方法——关键引用(Power)和证据引用(proof)(pratt,2008)。 关键引文是指引文是能够有效解释观点的最有说服力的数据。 这些应该存在于论文的主体中; 证据引用通常用于显示某种观点的流行程度,最好以表格的形式展示。 也就是说,提供多个引用作为每个观点或论点的证据。 需要注意的是,证据引用只是辅助论据,论文只要阅读论文主体就应该能够理解要点。

(4)使用摘要图表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图表不仅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清思路,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呈现的数据链。 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通常做得更好。 本次论坛报道的32篇论文中,只有2篇论文在数据分析部分没有使用图表来展示证据。

(5)讲好故事。 正如文学故事必须有一个主角一样,定性研究也需要一个中心,故事的其余部分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普拉特建议研究人员将每个主题视为讲述一个故事,并考虑主角是谁以及主角希望实现什么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主角不宜过多,否则故事的中心内容不突出,主旨不明确。

(6)考虑模仿某个研究者。 理想的研究者应该是定性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并且你也喜欢他的写作风格。 否则,国内的定性研究成果很难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

普拉特还指出,

大多数论文的初稿都存在理论与数据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研究人员应该对论文进行润色,请专业人士从头到尾阅读,检查研究方法,并利用关键引文和证据引用来提供足够的数据,以增加发表的概率。 对于多案例研究的写作策略,Garg主要强调以下两点:第一,引言既要展现研究差距(文献驱动),又要设置困境(现象驱动,即强调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此外,引言还需要明确阐述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即构建理论或深化理论。 其次,在理论框架呈现部分,研究者应该基于建构而非个案来呈现研究成果; 而每个涌现构念之间的关系需要有深入的逻辑关系解释,包括引用受访者的话来解释为什么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逻辑论证来解释,还可以引用文献或理论解释。 国内的案例研究大多缺乏对理论模型的逻辑解释,即数据与建构的理论之间仍然存在差距。 以本次论坛报道的6个多案例研究为例,只有2个对结论进行了理论解释,但没有一个将理论解释作为独立段落包含在内。 Garg指出,顶级期刊对理论贡献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文献综述和命题,同时也需要增加对理论边界和替代解释的讨论。

总之,多位学者提到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需要数据、理论和意义之间不断迭代。 他们都非常重视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 他们还强调,定性研究论文不能仅限于提出模型。 更重要的是在文本中清晰地呈现模型背后的证据链和理论解释。

客观地说,本次案例论坛的获奖论文,无论是单案例研究还是多案例研究,都扎根于中国本土企业,有利于长期跟踪采访、深入观察和研究。获取高质量数据。 其案例研究方法也逐渐趋于规范,比前几年更加注重文献综述以及基于文献综述的“理论框架”的构建。 在此基础上追求理论贡献,强调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对话,进而推导出概念模型或过程模型。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欣慰的方面。 但上述进展并不能掩盖其在长期案例追踪、访谈数量和时间、案例数量、深度内容分析、数据编码、数据展示与解读等诸多方面的整体短板和差距,理论讨论、写作策略等

在国内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方兴未艾的当下,国外顶尖专家的专题报告依然是各届论坛的亮点。 论坛主办方希望这些大家的言论和真知灼见能够开拓思路,帮助质性研究方法的快速完善。 ,为本土管理理论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

毛继业、李晓燕:“理论在案例研究中的作用——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论坛(2009)回顾与样本分析”,《管理世界》,2010年第2期。

张霞、毛继业:“国内企业管理案例研究进展与改进步骤回顾——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理论建设研究论坛(2011)述评”,《管理世界》2012年第2期。

和多团队:团队在 . ,贾。 2011年

椭圆形钉子插入圆孔:在顶级北部地区和地区。 普拉特先生。 。 2008年

对于缺少的一个:提示上up(和)。 M普拉特。 的 . 2009年

“: 的领域 ”。 , N, , YS 的 。 1994年

“和”。 ,RP 的。 2004年

“:工作的作用及其在其中”。 普拉特,MG,,KW,,JB。 2006年

今日推荐公众号

华莱士

提供专业英文论文润色及翻译服务

20年经验积累

帮助数万人成功在SSCI、SCI期刊发表论文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dianshang/1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