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

历史

西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起源于陕北公学新闻系和延安大学新闻系,后由陕北公学等8所学校合并。 1946年9月,有着“教师加记者”特殊经历的李辅仁被陕甘宁边区政府任命为延安大学第四任校长。 他上任后决定在延安大学开设新闻专业。 1947年1月,延安大学新闻班正式开办,首任班主任是著名记者范长江。 1949年6月,延安大学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并南迁西安。 为培养新中国建设所需的各类干部、青年知识分子和人才,以及留住翻修整修的人才,学校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新闻专业暂时停办。 1959年,西北政法大学继承了原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新闻学专业的衣钵,并被批准成立新闻系。 1962年,历任新华社山西、江苏、北京分社社长、文化部出版局局长、《山西日报》创始人之一的何伟先生成为西北政法大学副院长、教务长,分管新闻系。 。 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陷入困难时期,高等教育专业大规模撤出。 西北政法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一起成为全国仅有的三所持续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院校。 1960年至1964年,学校共培养新闻专业学生79名。 毕业后,有40人分配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红旗杂志社等中央级新闻单位; 分配到高校和省市新闻单位39人。 1964年,因国家高等教育调整,新闻专业停办。 1999年1月,学校新闻专业申请获准恢复,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新闻专业要求,明确了“法制新闻”专业方向。 学校新闻传播教育迅速恢复和发展。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2)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3)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4)

2003年,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 学院目前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4个二级学科授权点)、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领域艺术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电视。 其中“法制新闻与传媒法”、“网络政治传播学”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具有鲜明交叉学科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新闻学(法制新闻学)、广播电视、编辑出版、互联网新闻学专业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级专业。新闻学专业一流建设单位。编辑出版、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等4个专业被批准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单位,成为培养教育的重要专业。国家法制新闻人才基地。

办学理念

依托学校法制教育优势资源,坚持服务国家和社会、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的方向,遵循“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 、民情”,并按照“知新闻、通法律”的“重素质、重质量”的人才培养定位,强调人才特色发展。 培养学生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基础、熟练的新闻传播实践技能和一定的法学专业基础。 他们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 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新闻媒体人才。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5)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6)

发展路线

(一)传承陕北公学红色基因,坚守老燕大学精神。 通过校史教育、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法学与新技术相结合,学科交叉融合特征明显。 在本质追求上,培养学生对公众、对社会、对历史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能力要求上,我们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立足西部地区,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开展紧密结合社会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实践项目,培养信念坚定、熟悉西部地区、精通全媒体的特色新闻传播人才沟通能力、国际视野。

(四)通过调整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立体实践训练实习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全媒体时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和国际合作,创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7)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8)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9)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0)

专业演示

新闻学

本专业按照“精通新闻、熟悉法律、注重素养”的人才培养定位,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才新闻传播学专业,精通新闻传播实践技能,具有一定法学背景,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需要。 本专业为国家级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采编、新闻评论、新闻摄影、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数字媒体技术、中外新闻传播史、广播概论电视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道德与规范、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综合新闻学、媒体运营与管理、法制新闻学概论等。

编辑出版

本专业从社会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的专业要求的需要出发,立足编辑出版学科的内在规律,聚焦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发展实践,培养系统化的编辑出版人才。理论素养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胜任书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策划、编辑、出版、发行和营销等领域的业务和管理工作。 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性、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编辑原理、传播学概论、互联网与新媒体概论、数字出版技术、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出版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出版专题策划、出版物设计与制作、出版史中国编辑与出版、著作权法、世界出版业、新媒体编辑、视觉传播、出版物营销与管理、版权与版权贸易等。

互联网与新媒体

本专业遵循“精通传播学、精通信息技术、熟悉法律”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厚基础、跨学科、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人才具有新闻观、互联网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具有高素质、全面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新媒体内容制作和专业传播能力,具备在政府部门从事网络新媒体内容制作、推广和运营的能力,媒体机构、新媒体公司、企事业单位等。是西部地区政务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学制4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互联网与新媒体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新媒体编辑、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融合新闻学、网络舆情监测与传播研究方向、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新闻学道德和法规等

广播电视导演

本专业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策划、创作制作等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艺术欣赏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熟悉党和国家的宣传政策法规,能够在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策划、创作、制作工作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管理等工作的综合型和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本专业入选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广播电视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外纪录片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影视视听语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传媒学、新闻学概论、基础摄影、中外电影史、广播电视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编导、非线性编辑与制作技术、传播学概论、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世界广播电视业史、新闻道德与法规等。

戏剧影视文学

本专业遵循“注重培养、夯实基础、拓宽范围、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培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以“戏剧影视文学+新闻传播+法律”“知识型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培养适应新媒体文化传播变化和新时代文化生产需要,有执着信念、良好品德的人才具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知识体系,丰富的传播学、法律等学科知识,具有戏剧影视创作实践技能,精通媒体融合领域,具备媒介整合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本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制4年,授予艺术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中外戏剧史、戏剧概论、电影发展史、电影理论、编剧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影视剧本创作、戏剧剧本创作、视听语言、中外剧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歌剧作品研究、西方歌剧简史与名著欣赏、经典电影作品研究、电视剧专题研究、电视摄影、影视制作(非线性剪辑)、导演艺术、艺术概论等。

教学人员

近年来,学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教师进修、出国留学、从事传媒工作,积极完善师资结构。 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熟悉媒体实践的骨干教师,聚集了一批骨干教师。 一批在新闻界和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

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共有教职工76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高职教师9人,副高职教师19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50%以上。 他们拥有博士学位、出国留学或访问学习经历的占70%以上。 先后灵活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领军人物4人为学院特聘教授、客座教授,聘请国内外知名企业兼职教授24人。国内外知名大学。 许多教师担任国家学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以及省学会的副会长和常务理事。

实践型导师队伍建设成效显着。 学院先后聘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媒体宣传部门50余名专业能力较强的高层次资深专家担任学院实践导师。

人才发展

(一)办学规模

学院在校学生人数已达1450余人,其中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生200余人。 近三年,学院就业率均在95%以上,国内外招生率达20%。 许多毕业生主动留在西部地区就业。 其中,40名学生自愿奔赴新疆、西藏等最困难的地方,为西部地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教学改革

2001年以来,学院全面推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关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多名毕业生成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今日头条等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业务骨干。

近年来,学院以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为指导,面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开设了法学、文学、文学等通识课程。其他人文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增设“新闻与传播研究方法”课程。 在整合各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数字媒体技术》、《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融合新闻学》、《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创作》等必修课。增设《数字多媒体作品基础》、《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等注重培养全媒体实践能力的新课程,有效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结构适应全媒体时代的行业需求。

学院注重充分发挥兼职教授作用,每年举办专业前沿讲座30余场。 还注重加强海外学术交流,邀请康奈尔大学、密苏里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天普大学等知名大学的教授。 为学生提供学术写作研讨会和国际课程,以拓宽他们的学术和国际视野。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1)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2)

(三)实践教学

学院针对媒介融合时代的行业发展需求,运用多种手段,提供校园媒介实训平台、校内外媒介技能与应用竞赛、企业实习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培训、社会服务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等形成,构建产学研结合的立体实践培养体系,打造优秀新闻传播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1、开展丰富的工作坊教学实验:组织开设《3DMAX》、《3D摄像技术》、《H5互动新闻内容制作》等前沿媒体技能专业高级工作坊。 在工作坊教学中,通过案例研究、项目研讨等方式,营造开放的氛围,提高学生对前沿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搭建校内外互动实训平台:学院鼓励学生自主建立《新闻周刊》、《西部广播电台》、《新媒体》等校园媒体实践平台,创作各类新闻作品千余篇。全年各种类型; 开展新闻采访、刊物设计、配音及纪录片比赛等专业技能竞赛。 其中,“西北政法大学主持人大赛”已连续举办19年,已成为陕西高校具有品牌效应和影响力的校园赛事。 每年都吸引了省内外高校学生的积极参与。

3、利用社会资源协同育人: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和宣传部门建立了32个国内实习实训基地。 德国DCKD德中艺术设计交流协会建立了海外媒体实习基地。 5批次20余名师生完成了在DCKD的工作任务,得到了DCKD协会的高度赞扬。 与人民日报海外网、法治周报、四川广播电视台、西安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合作,独立承担4个(频道/版)栏目的节目制作。

4、设立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创新实验班和优秀法律新人才创新实验班:以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和法律新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为最终培养目标,采用与法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开展实验教学。 实践课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记者、管理者、策划人走进课堂,开展专业与行业间联合教学,强化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实验班的课堂教学内容凸显了法律与新知识相结合的独特设计。 授课教师包括新闻专业和法学专业。 法学与新闻学的融合教学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壁垒。

(四)教学平台

学院“现代传播实验中心”是陕西省唯一一家同时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高校媒体实验室。 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 学生可以实践4K拍摄剪辑、综合媒体制作、大数据舆情监测、VR和智能应用等先进技术。 目前,学院依托现代传播实验中心建立了“跨媒体协同创作实践基地”、“3D及新媒体影视创作基地”、“大学生文化创意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3)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4)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5)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6)

科学研究

(一)科研特色及成果

学院形成了以法制新闻与传媒法、网络政治传播、跨文化传播和社会心理传播研究为重点的特色研究方向。 其中以法律新闻学、媒体法方向积累最深。 主要围绕新闻学、传播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构建自己的研究领域,注重前沿问题的协作研究,重点研究法律新闻传播理论与实践、传媒法(含新闻侵权法)、著作权法、广告法等。法、新媒体法制等)、版权贸易、媒体文化与文化传播等研究领域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近年来,学院获批各类垂直科研项目近百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陕西省社科基金、司法部、国家民委等项目。 目前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4项; 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超过1000万元。 在《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专着100余篇。

学院注重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和互动,近五年来成功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近20场。 学院积极创建和搭建各类科研平台,先后创办出版学术期刊《法律新闻研究》(2015年起更名为《传媒法与法律新闻研究》)8册,《法律新闻学优秀论文选编》3篇。和伟新闻奖”主编,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获得了较高的声誉。 学院已逐步成为西北地区新闻传播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之一。

(二)研究平台

学院建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估​​协同创新研究中心”; 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共建“大数据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还成立了法制新闻研究所、媒体法研究所等7个校级学术机构、网络政治传播研究中心、传播心理学及应用研究所、戏剧影视艺术研究所、文化艺术交流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为学院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实的基础。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7)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8)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19)

社会服务

学院现为中国新闻史学会会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传播专业委员会会员单位、中国法学会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法制新闻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陕西省委员会委员。 陕西省法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学会会长单位、传媒法治研究会会长单位。

近年来,学院先后举办了“中国媒体法治建设高峰论坛”、“新闻与传媒学院‘法治联盟’院长论坛”、“‘何伟法治新闻奖’研究生论坛和新兴青年论坛”和“陕西省政法新媒体传播力量”榜单新闻稿及新媒体政法舆情论坛”等服务行业实践和学术人才培养的交流活动,承接数十场专业培训与各政府机关、检察机关、司法部门的新闻宣传有关。

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实践项目。 例如,学生完成的“半壁山镇运用新媒体提升基层党建和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被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等中央媒体报道,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并受到团中央表彰; 2019年,我院攀枝花市暑期实践队荣获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称号; 在“2016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夏令营”中,学院代表队荣获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称号。 学院多个实践平台通过校企协作、戏剧表演,达到了繁荣文化市场、服务社会的效果。 其中,学生原创作品《汉礼张堂》、《庄严审判》等曾赴延安、西安、陕西举办全省法治文化季巡演并荣获陕西省“五个一” 》 文学作品奖。 剧本及演出视频光盘已正式出版。

在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学院实践教学的发展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实践教学具有特色鲜明、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层次清晰的特点,并且基本上涵盖了全媒体时代的才能。 整个训练过程具有典范的意义。”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20)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21)

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一历史沿革(图22)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yingxiao/2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