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看老外怎么说

在中国庆祝圣诞节时,外国人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送苹果?”

答案很简单:我们总喜欢用“谐音梗”来传达美好的寓意,比如连年生子的“鱼”和“枣”,不放弃的“梨”。 。

因此,在“平安”的夜晚吃苹果听起来很合乎逻辑,以至于我们有时忘记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凭空产生的“新民俗”。

既然这个习俗是国内的,那么问题来了:谁是第一个创造这个“习俗”的人? 它被创造出来之后,是如何逐渐深入中国人的认知的?

据说,精明的白领已经对吃苹果不再感兴趣了。 来源:G和尚东东(玩笑视频)

苹果也卷在里面

我第一次收到苹果是在大二寒假实习的时候。 这是一家海外旅行定制公司。 我的同事大多都有海外工作和生活的经历,所以收到苹果后,我并没有过多考虑背后的细节。 我只是觉得这“很陌生”。

此后,我又陆续收到了几次苹果。 它们通常很朴素,充其量只是装在一个漂亮的纸盒里。

类似图片来源:小红书@我们左岸花艺美学

今年,当我再次打开电商APP搜索“安全水果”时,我突然发现,这种新的中国民俗已经被“滚”了——一个苹果要40到50元,有的商店甚至出售它100元或以上。

为什么苹果那么贵?

被五彩斑斓的广告所吸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忍不住下了两单,看看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Apple 1”在平安夜前两天邮寄,售价65.97元。

盒子质量很好,以后可以多次使用。

打开后,除了苹果之外,还有护手霜、一支来自宁波的无牌香薰蜡烛和一个小装饰品。 喜庆的五彩纸屑填满了半个盒子,让里面的东西看起来更丰富。

快速浏览一下这些商品在淘宝上的零售价:全部加起来在40元左右。

《苹果2》在平安夜前一天邮寄,售价78.9元。

这个礼盒看起来更“美食家友好”,里面有一个苹果、两个装饰糖豆、六个费列罗巧克力、三个“糖果”拐杖糖、两个松子和一棵迷你圣诞树。

虽然这棵圣诞树只有11厘米,但它实际上配备了装饰灯带。 点亮后放在电脑旁边,瞬间成为编辑部“氛围最强的工作站”。

只是“礼盒2”的物品总价值在40元左右,不如“礼盒1”划算。

正当我点开计算器看自己损失了多少钱时,一位同事拍了拍我的肩膀,语气狡猾地说“你还不够大”,“你看,这里有2200元的银行账户” ”。 水果。”

在他的屏幕上,一个瓮状的包裹打开了密封,露出了一个苹果和一条围巾之类的东西。 我转过头去,没有去探究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首先,我的钱包不允许我这样“恶意”消费; 其次,我不想成为办公室里的笑柄,成为当代“珍珠买棺材”的活生生的例子。

平安水果的内卷化不仅仅体现在搭配上,一些商家还对苹果本身进行了手脚。

在果皮上种植“圣诞快乐”和圣诞树的文字或图像只能算是一个过眼云烟的操作。 一些商家出售的平安果,外表看起来像苹果,但切开后,发现里面却是蛋糕和巧克力。

还有一些让我忍不住想拨打消协热线的平安苹果:果核红得像樱桃的“红肉苹果”,皮肉像香草冰淇淋的“奶油大王”。

农科院专家,这些是真实物种吗?

还有层出不穷的平安水果周边。 布质苹果包18元5个,皮质苹果包稍贵,36元5个。

还有奥地利水晶锆石版本,每个200个。

总之,看了各种相关产品后,我有一个感受:

商人控制并完善了苹果,就好像这是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习俗一样。 有度假需求的消费者看到琳琅满目的产品,难免会受到诱惑。

“一个愿意战斗,一个愿意受苦。” 圣诞节的生意和许多“习俗”就像螺旋式上升一样变得栩栩如生。

不过,如果去掉圣诞节的背景,就不难发现,节日期间推销是商家的本质。 例如,在假期期间,大公司可能会降低价格以促进销售并完成销售。

小企业会趁机涨价,将平时便宜的商品包装起来,与一些“滞销品”一起出售。 比如,在我公司楼下的便利店,平时两三块钱一个的苹果,现在变成了十块钱一个的平安水果。

点开平安水果礼盒店后发现,他们一般都是卖小玩具、礼品的网店。

谁是第一个吃苹果的人?

至此,最初的问题已经回答了一半:以利润为先的商家和追求氛围感的消费者,或许是平安国走红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那么,在此之前,谁是第一个吃螃蟹并创造这个习俗的人呢?

目前,市场上主要流传三种理论。

第一种说法是港澳台学生创作。

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看老外怎么说(图1)

20世纪80年代,香港街头圣诞彩灯亮起。 来源:互联网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一些港澳台学生开始到大陆留学。 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中的一些人信仰基督教,想要庆祝圣诞节。

但当时大陆物资还比较匮乏。 没有火鸡或圣诞晚餐。 即使你有钱,你也买不到任何东西。 于是,他们另辟蹊径,选择吃12月市场上还在售的苹果来庆祝,寓意平安平安。

第二种说法是它是由大学生创造的。

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开始有机会接触外国学生和外籍教师。 从中,他们了解了一些西方传统文化,也想凑热闹,庆祝圣诞节。

在大学生眼中,圣诞节就相当于中国的新年——春节。 另外,身在中国,还加入了一些本土元素。

1983年12月15日,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二楼,人们正在购买圣诞贺卡。 来源:互联网

而且据说当时苹果的吃法有很多种:

比如,有的人说要买24个不同姓氏的24个苹果,有的人说要买24个不同地方的24个苹果,有的人说要几个青色的,几个红色的苹果……有很多种方式玩。 ,简直就是“集卡召唤龙”的鼻祖。

第三个说法是从营销角度来看的。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国外水果大量流入中国市场,导致本地生产的苹果滞销,担心赚钱的商家就想出了“平安夜吃苹果”的营销点。

当时的中国人对世界充满好奇,想体验外国的节日,这正好被商人利用了。 但说实话,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苹果确实是既能提供仪式感又实惠的最佳选择。

图片来源:小红书@梦野Wild Dream

如今,冰糖葫芦、梅花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和事,已传播到海外,在新疆等平台上走红。 因此,我很好奇“平安夜吃苹果”的中国新民俗是否也走出了国外。

我首先找到了以前的采访主题。

他是德国人,目前在中国做生意。 听到我的问题后,他非常简洁高效地回答“不”。

于是,我向同样属于东亚文化圈、母语中含有大量汉字的日本同学提出了这个问题。

看到一个许久没有联系的老同学突然点开聊天框,问出这么奇怪的问题,他做出了捂嘴的表情,露出了困惑的表情,仿佛在说:“你一定病得很重了。”

经过一番解释,我得到的答案是日本人在平安夜不吃苹果。

最后,我把希望寄托在马来西亚华人身上。 毕竟他们是一群过年吃芹菜(勤奋)、大蒜(算术)、香菜(关系)的人,在选车牌时更喜欢“168”(一路)。

可惜我还是得到了对“同名表情包”如此熟悉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否定回答。

只要快乐就好

与人一样,节日也涉及“旅行”和“移民”。

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圣诞节吃苹果大概就像看外国人过春节一样。 首先,他们会被“不伦不类的感觉”震惊,然后他们会心一笑,说:“哦,有东西。” ”。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企业出国考察的频繁以及留学生和新移民的不断增多,外国人对春节的接受度越来越高,以至于开始免费赠送春节礼物。缰绳创造出许多与平安果有异曲同工却异曲同工的新习俗。

在美国,农历新年期间,一些公立幼儿园和小学会给孩子们发红包。

只不过红包里装的不是“绿油油的、五颜六色的”钞票,而是一枚看上去颇为过时的巧克力金币。

来源:互联网

自己做一顿中餐大概是最合适的春节活动了,于是经过改进,我们看到了宫保鸡丁披萨、包子披萨、老干妈披萨……

而且不知道下面叫什么。 它是两个披萨饼皮的变体,中间有饺子。

来源:视频博主《毒角秀》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夜幕降临时,外国人聚集在唐人街的小广场上开始跳舞。

来源:视频博主《毒角秀》

说白了,春节就是他们凑热闹、放松心情的机会。 这不仅省去了他们在圣诞节为亲友精心挑选礼物的琐碎工作,而且不需要他们与家人呆在一起。

这背后的逻辑与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类似。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将圣诞节比作“十二月情人节”,是购物节,是与朋友喝酒、唱歌、吃饭的日子,或者只是一个可以自由定义的节日。

即使你不庆祝,如果你在工作日收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虽然你不会兴奋,但你还是会感到一点高兴。

简单概括大部分网友的态度就是,传统节日夺走心,而洋节日夺走肾。

来源:互联网

无论是春节出国旅游,还是圣诞节被中国化,不难发现这两个场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节日脱离了其原有的社会背景。

但这也是正常现象。 毕竟,文化本身是一个流动的概念。 虽然平安国有点鱼龙混杂,但这却是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影响的典型例子。

上海迪士尼庆典活动 图片来源:网络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对外国节日的排斥,但在适度庆祝节日时(例如不过度包装),我更愿意以乐观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

——“好久不见”等中式英语已经成为外国人的口头禅。 谁知道有一天西方人是否也会在圣诞节吃苹果呢?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yingxiao/2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