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

向前

单词

受台风海葵余环流、季风和弱冷空气影响,9月7日晚至9月8日上午,深圳遭遇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暴雨。 深圳全境遭遇特大暴雨,具有“强度超强、持续时间超长、范围超广”的强降雨特点。 截至8日15时00分,降雨量突破深圳自1952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七次历史极值,香港天文台每小时最大降雨量创自1884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暴雨导致龙岗区中心区、罗湖区等地城市内涝。 各部门全力以赴,将暴雨对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这直接体现了深圳应急处置能力和城市治理水平的日益提升。 这不仅体现了各部门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也是《深圳市防洪(潮)排涝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称为“计划”)。

深圳背山面海,洪水、潮汐交织,致灾因素较多。 它具有“地形复杂、建设程度高”的城市特点,以及“有山洪从上入城,有突雨洪水从城内来,有洋潮从下来,有洪水从城里来”的特点。 “台风潮来袭”的防治特点是降雨、洪水、潮汐“两撞”频繁,“三撞”时有发生,因此,深圳的洪水综合治理必须统筹规划。从流域层面统筹,防洪排涝相互协调,实现“防御体系有韧性、基础设施有韧性、极端暴雨损失最小化”三大目标。

01

原因

深圳目前的防洪能力为20-50年,曾遭遇“海葵”引发的特大暴雨。

(1)降雨:强度大、范围广

此次降雨七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2小时195.8毫米、3小时246.8毫米、6小时355.2毫米、12小时465.5毫米、24小时557.8毫米、48小时613.8毫米、72小时614.6毫米均破深圳1952年 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极值。 超标准强降雨是此次内涝的主要原因。

(2)地形:地貌复杂,洪涝灾害交织

龙岗河流域三面环山,一半地区山坡坡度超过10°。 此外,两次台风“苏拉”和“海葵”之间的时间间隔较短。 受苏拉降雨影响,土壤饱和度较高,导致集水时间较短。 洪水的交织加剧了城市洪水的复杂性。

深圳河流域面临洪水、潮汐、内涝三种洪涝灾害的威胁。 区内有短时强降雨,外围有潮汐,下方深圳河有洪水。 沿线地区地势低洼,受河流水位支撑,管网排水不畅,易造成区域内涝。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

龙岗区海拔地图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2)

罗湖区海拔分布图

(3)下垫面:地形剧烈变化,降低滞留能力

深圳的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下垫面条件。 城市规划建设初期,缺乏对原有自然蓝绿空间的保留。 高密度建成区缺乏足够的雨水滞留空间,改变了原有的水系格局。 。 近四十年来,罗湖、龙岗地区原有的大量农田、绿地等自然土地被房屋建筑、混凝土、沥青路面、广场、停车场等不透水地表所取代,导致径流增加、汇流加速和洪峰增加。 高峰时间将会提前。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3)

龙岗区现状下垫面分析图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4)

罗湖区现状下垫面分析图

02

洪水灾后恢复

使用自行开发的模型来回顾洪水。

(一)现场调研

2023年9月8日,我院迅速安排专家组前往龙岗、深圳河湾中心、龙华区进行现场检查和水痕排查。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5)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6)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7)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8)

9月8日现场检查及水痕调查

(2)河道水线模拟

利用2021年实测断面数据,分别对惠州龙担河调控和非调控的龙岗河水位线进行分析计算。

据测算,由于下游惠州水位支撑,深圳龙岗河水位将上涨1m,拥水范围将达15km。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9)

(3)洪涝模拟

我院立足自主研发,对本次特大暴雨中心爱莲河地区的洪涝灾害情况进行了梳理分析。 建模范围主要以龙岗河流域爱莲河地区为主。 一维模型考虑了爱莲河地区管网以及龙岗河和爱莲河干流。 二维模型覆盖爱莲河流域区域,南起龙口西水库,北至龙平西路,东至龙岗河,西至岩岩。 长大道,总面积约28平方公里。 根据管网节点(雨水井、检查井、雨水箅子等)位置分批划分子集水区。 该地区共规划3910个子流域。 以2023年9月7日17:00至2023年9月8日4:00为降雨边界,采用滑动降雨量。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0)

模型泛化示意图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1)

2023年9月7日龙岗区降雨边界过程

结果表明,黄格坑地铁站平均水深(平均最大水深)为0.66m,龙翔大道平均水深为0.98m,世贸中心平均水深为0.62m,奥林华盛顿的平均水深为0.84m。 超过1.0m,与实际浸水情况基本相符。 经分析,主要原因是短期降雨强度远超管网设计标准,下游爱莲河水位激增,黄阁路排水箱涵带压运行,造成内涝。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2)

洪水模拟龙岗区中心区洪水积水情况(9月7日19:00)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3)

洪水模拟龙岗区中心区洪水积水情况(9月7日20:00)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4)

龙岗区中心区洪水模拟及积水(9月7日21:00)

03

深圳对策

为系统解决城市暴雨洪涝问题,深圳市率先试点,在全国首次将防洪排水规划与雨防涝规划同步整合,以规划为引领,全面加强深圳市基本防洪排涝能力建设。 深圳市水务局会同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编制完成《深圳市防洪(潮)内涝防治规划(2021-2035年)》,为深圳市防洪建设提出思路未来15年的系统。

(一)对比全球标准,高标准设防筑牢安全基础

深圳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 人口密度和GDP密度分别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和1.75亿美元/平方公里,接近东京湾区东京和粤港澳大湾区香港的水平。 “不能被淹没,不能被淹没。” 与国内外城市相比,深圳必须提高防御标准,要求到2035年,城市防洪能力达到200年一遇,防潮标准达到200年至1000年,内涝复发周期预防和控制将达到100年。

深圳(规划)与国内外城市基本情况对比表(2020年前)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5)

(二)洪涝联治,统筹防洪防涝系统管理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6)

《方案》提出了“统一目标、统一规划、多维共治、系统优化”的防洪管理“四个统一”思路。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7)

统一目标:城市防洪的共同目标是确保城市内河堤防安全,避免流域内同频率强暴雨条件下因地下水积水而造成灾害。 统一水利和市政设计雨型作为统一目标的前提。 按照“远期、短期”的原则,采用“大包小”的方法,统一市政排水和水利排水的设计频率雨型,综合考虑市政水利的“高峰”和“水量”。实现了传统水利与市政排水的有机结合。

统一规划:小型排水系统和大型排水系统同步一体化规划,避免因各自入路造成边界条件不连贯、工程规模不协调;

多维共治:横向按流域水系、流域、流域面积,纵向按地表、浅层、深层,构建“上中下、地管河、地表河” “浅-深”雨水处理高水平立体防洪排涝体系,精细化质量管理

系统优化:通过流域耦合洪水模型,细化优化流域多维系统工程布局下的城市洪水过程,系统优化工程布局和措施,确保分散工程的联动和累积效应在各个维度都进行了优化。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8)

深圳百年雨图案设计

(三)韧性防御,多措并举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方案》提出了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关键策略,推动防洪管理从单一对抗性防御向复合性防御转变,打造全域雨水优质化、精细化管理的立体防洪排涝体系。整个过程。 按照“流域防洪、区域排水、区域排水”的系统管理思路,统筹协调10大流域水系、100个流域、2931个流域的关系,协调流域垂直高程。城市与左右岸、上下游、主支流的关系。 “蓄、滞、疏、排”工程措施模块立体冗余,相辅相成,逐步消除洪水风险。

深圳防洪(潮)规划(2020~2035)(附规划)(图19)

04

典型的分水岭策略

(1)深圳河流域

坚持“库堤结合、蓄泄并举”,构建“一河一库一节点”的防洪(潮)排涝体系,完善流域防洪;两洞两网“调蓄并举、联防区域洪水”,系统性提高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和抵御能力。

一河:深港两地与必岛合作,开展深圳河道疏浚整治;

一库:优化深圳水库调度削峰错潮;

一节点:充分发挥笋岗滞洪区的调蓄能力;

两条隧道:探索开展重点地区深埋隧道研究;

两网:加快河道水网标准完善和雨水管网改造;

分散蓄水:合理布置蓄水空间,就地吸收雨水,构建多样化、复合型的城市蓄水空间系统。

深圳河是深圳与香港的界河。 随着河套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加速推进,深港两地将从“共治一条河”向“共建湾”发展。 深港两地迫切需要共同做好流域防洪工作。 能力。

(2)龙岗河流域

流域防洪方面,遵循“上蓄、中滞、下泄”的原则,完善由水库、闸、堤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防范洪水威胁。在龙岗河干流中。

上游蓄水措施充分发挥非供水水库的防洪能力,根据天气预报优化水库、山塘的运行,通过提前排空库容,减少高峰泄水量。

中滞措施充分利用龙岗河末端现有蓄水池和低洼湿地公园,进一步降低龙岗河中下游洪峰。

在减排措施方面,龙岗河是深圳与惠州的界河,需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探索跨界共建共治机制。 ——边境河流治理,加快深惠瓶颈断面治理,减少对龙岗河上游水位的支撑。

在区域内涝排涝方面,要立足“山水、树形溪流、带状城市”的自然地理,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策略,统筹协调。上下游地区,完善截山截水系统,完善城市外围山水截留系统。 它拦截山地雨水,防止山洪进入城市。

05

灵感与反思

针对沿海城市外涝、内涝、风暴潮等复合型洪涝灾害特点,建议从工程系统和非工程系统两个方面入手,从规划设计、风险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入手。控制、管理体系、全民参与等,实现“防御体系有效保障”。 抵御能力、基础设施有弹性,并减少极端暴雨造成的损失”,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洪水风险挑战。

(一)规划指导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与控制

将城市防洪内涝规划、水利基础设施空间规划等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强空间配置和纵向衔接,推进城市防洪工作,城市用地应因地制宜有利于城市河系循环、雨水径流排放、雨水管道。 按照渠系布局原则,科学划分流域,明确各类防洪排涝设施、蓄水用地等用地边界,加强城市垂直规划和管控,构建高低有序的城市垂直格局。低水平,提高自然储水和排水能力。 从源头上降低城市洪涝风险。 道路交通、园林绿地、地下空间、城市垂直、市政综合等规划必须优先满足防洪排水规划的需要。

(二)补齐短板,推进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防洪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重大发展工程。 要以完成《规划》目标为导向,着力解决薄弱领域突出问题,加快实施规划项目。 既要打造引人瞩目的“地上工程”,又要扎扎实实打造让群众放心的“地下工程”。 要统筹兼顾、统筹推进,统筹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水平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三)风险管控,部门联动,提升防洪管理水平

把防洪安全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刚性约束,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抗洪能力。 确保洪水风险图成果易用、有效、实用,指导物业服务企业做好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的防洪防洪工作; 综合考虑避难场所容量、及时性等,优化应急避难场所和物资调配及转运路线,确保重要洪水风险点有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和转运引导标志。 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部门联动、部门协作、共同管理”的全行业城市洪水综合防御机制,实现各部门高效协同管理。

(四)全面感知支撑“四防”功能型智慧水务系统

依托智慧城市CIM平台建设,全面采集全市气象降雨、河流水文、管网液位等涉水传感监测数据,查漏补缺,升级建档,优化完善城市涉水传感监测系统,为城市洪水提供“四个预测”。 “提供实时、连续、准确的感官监测数据。

在城市重要主干道、下沉式立交桥、隧道、涵洞、低洼地段等内涝风险点设置内涝深度监测站,覆盖深圳内涝点台账,并在地铁、供电、医院等重要基础设施周边适当设置。 加密监控站。 加强排水管网流量、液位监测,实现干管液位监测全覆盖; 优化城市河道水位监测,加强流域交汇处、河道卡口、交叉口等重点点位水位监测,调整蓄水池和湖蓄水等海绵设施增设水位、流量监测。

建立城市暴雨洪水全流程预报模型,编制实时洪水风险图。 探索水利专业模型与物​​理机制和深度学习模型的融合和互补,平衡“精确计算”与“快速计算”的关系,利用城市洪水快速模拟技术,实时滚动预测洪水位置和范围,对隧道、地铁入口、交通道路、地下空间、居民小区、重要企业等有针对性的洪水风险进行针对性发布,提供有针对性的预警信息,为人员转移、应急部署、交通管制等提供合理指导,为实际应急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五)普及科普,打造全民防洪模式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国家防洪模式。 通过向社会发布洪水风险图、线上线下普及洪水风险源和避险知识、科普基础教育等措施,加强公众洪水灾害应急避险培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科学引导公众学习正确的自我防护方法,增强危险情况下自救互助和理性行为的能力,提高公众在恶劣环境下应对洪涝灾害的自身适应能力,营造齐心协力的良好氛围。防洪共建、共治共享。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fenxi/1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