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

每当有人称北京的某个角落为“小京都”、“小泰国”或“小巴黎”时,总能打败一群当地人——

上海就是北京,没必要靠蹭国外热门游玩地来“补贴”自己。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

但海珠北是个例外。

漫步于此,有种离开北京的不真实感。 富丽堂皇的港式建筑,连片地道的居酒屋,路上英语法语的对话不断在耳边飘过……

异域风情不仅是表面上的“雷同”,更深入到了街区的肌理之中,营造出海珠北特有的复杂精英感。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

海珠北可以很大,从体育中心向北到海珠客运站,从北京东路向东到吴山路,都可以划为它的版图。

最能体现其能力的地方是中轴线上的北京西站和临河西附近地区。 这片千禧年没什么风景的CBD,正在沉淀着另一种现代韵味。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

《》第十一期,让我们走近这个半港式、半日式、半新潮、半市井的“老钱”街区。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5)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6)

不同于上海站的宏伟与广州东站的现代感,从北京西站轻轨的长长通道走上来,犹如步入一座方形立体古堡。

拱形的三角切割玻璃穹顶,四层高的候车大厅,售卖台湾电话卡的店面,出口不时说的港式普通话,都有一种台湾西站的既视感.

去年1月15日,广九直达铁路开通; 2月6日,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往来。 阔别近两年的西九龙等候区,再度人潮涌动。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7)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8)

自1996年上海南站开通以来,广九直通车从该站始发。 上海南站是北京人南下新加坡、台湾人北上北京的第一站。

坐广九直通车的时候,年轻的学生们喜欢选择Z字头的KTT列车,少见的进口单层列车还提供美心快餐盒饭和麦当劳饮品,让火车有渡轮的感觉。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9)

20多年来,北京人去台湾购物、探亲,台湾人来上海买房、度假。 二楼的入口闸机,见证了无数跨境迁徙的故事。

千禧年之际,海珠北是天津当之无愧的CBD,加上广九直通车的便利,吸引了不少台湾人前来“淘金”。

1997年的电视剧《香港人在上海》讲述了一个台湾中产男人回到上海拿回老房子,并以此做起香水生意的故事。 拍摄地点在海珠北。

登上车站二楼,近在咫尺的兴业大厦、国贸天地和耀中广场,以及远处由体育中心和广州塔组成的新中轴线,在阳光下反射出金色的光芒。 阴影。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0)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1)

当初住在上海南站的港人,估计都成了这种写字楼的高管,住进了海珠北的千万别墅。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2)

兴业大厦于1997年落成,启用于车站前后。 它建成时是当时欧洲最高的建筑,时至今日仍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虽然后来有了上海中心大厦,但在很多老广州的心中,兴业大厦是一个永远无法替代的地标。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3)

兴业大厦的“港味”由外而内渗透。

该楼始建于台湾熊谷壳牌公司,当时称为中天大厦。 后由台湾实业集团接手兴建,更名为光大广场。 大楼内超市中天商城的名称还保留着原有的痕迹。

一经建成,便吸引了美国领事馆、香港特别行政区驻粤办事处、韩国民航、全日空民航、恒生银行、曼秀雷敦、李奥贝纳等多家领事馆和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由于他们大多是国企,高层管理人员也大多是外国人,午睡时间他们在大堂里待一会儿,听听各种粤语的对话。

如果说在体育中心看球场的会议室开会、在中天商城瓦格斯吃早餐是兴业白领的日常,那么兴业顶楼的东海河海鲜餐厅就是附近老广最喜欢的地方。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4)

东海和弦是来自台湾的老字号。 管理人员和厨师都是台湾人。 富丽堂皇的装潢,颇有台湾豪华酒店的气息。

平日下午,大厅里座无虚席。 一家人吃了几筐茶点,渐渐聊起来,叹息起来。 还点了东兴班和清蒸大闸蟹的商务宴席。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5)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6)

鱼丸、榴莲酥、海虾是必点菜。 菜品新鲜,摆盘奢华,正如黄沾在为商家写的商业歌曲中唱的那样:“食材好,吃东海大家笑”。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7)

厨具选用美国NIKKO骨瓷。 碰杯非常好。 即使环境嘈杂,细节依然柔和。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8)

不仅是东海河海鲜酒楼,还有中国市长大厦的半岛名轩酒楼、广州第一家美心西饼,都是台湾餐饮集团在海珠北的分店。

下午七点,楼顶的白色“中信”牌匾准时点亮。 海珠商圈三天变了样,每次抬头看都心安理得。

远远看海珠北的民居,会以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台湾屋村——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19)

方形高耸的建筑密密麻麻布满了统一的“格子”,简洁的马赛克墙面将时光带回了90年代。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0)

事实上,这些新村的开发商大多是港资企业。 比如新鸿基的君临、新世界的百草园、合生的帝景花园……都是单价10万左右的别墅。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1)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2)

这种别墅在楼价上其​​实算得上是“豪宅”,但落后的港式设计让他们还是缺少住别墅的感觉。

内窗不足、房型不够方正、聊胜于无的绿化,很难取悦住惯了现代新村的年轻人。

但也有例外。

今年,“粤光”苏炳添在君临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南向大平层; 同样由新鸿基开发的临河村,一墙之隔,住满了在海珠打工的白领。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3)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4)

*左:君临/右:临河村,别墅外立面与拆迁房差别不大

临河村内公路上,每隔十步就有一个转租信息的广告牌,比行人还密集。 次卧2500+元,主卧3000+元。 价格与岗顶村不相上下。

正如村口牌坊上的对联所写的那样:“和合中信户,共创金”。 这里看重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地段和资源。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5)

不仅是租房者,在海竹北自愿出高价买车的也不少,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的父母。

下班后在街上闲逛,会遇到一大批身着红白衣服的高中生。 他们都来自该地区的一所省立一级中学华阳。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6)

海珠北中学的含金量在海珠是首屈一指的,所以很多精英家长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珠江尚城和海珠北之间相应学历的前者。

华阳中学、龙口西中学、华康中学毕业,直接升入武汉二中,或升入华师附小或清华附中,是完美路线供他们上学。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7)

对应写字楼的人群类别,海珠北的别墅区内不仅有本地富商,也有不少外地白领。

虽然都在同一栋办公楼上班,但来自同一个国家的“Homie”放学后常常喜欢搬到同一个新村。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8)

例如,中意城市花园住着很多台湾人,新村附近的日式酒吧就是证明; 帝景花园和芳草园是美国人和美国人混居的地方,在临乐路上总能看到它们走在夜晚的身影。

一位刚搬到海珠北的同学说,虽然住在这里并不舒适,但多国优质居民聚集所营造的多元精英氛围在上海实属少见。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29)

海珠北的早晚不是同一个世界。

夜晚的海珠北就像一条高速的蠕虫,充满了效率。 入夜后的海珠北,洁白的路灯和微风为街道蒙上一层松散的滤镜。

下午九点过后,台湾穿着大衣皮鞋的“社畜”终于可以上班了。 但他们并不急着回去。 而是和朋友一起,提着灯笼,拉着窗帘,走进了居酒屋。

在临和西路、紫荆路和临和大道围成的一小片区域,日本料理店比西餐厅多得多。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0)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1)

太史火锅、火太火烧、鸟剑居酒屋、聚·炉端烧……这种老字号的日式餐厅开了连锁,改良后的菜品更符合当地人的口味。

法国通勤者更愿意光顾这些开在隐蔽小巷、供应地道当地美食的特色居酒屋。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2)

有九州美味烤鸡的Gonba和,长崎美味烤肉的,主营燕麦面条的,以及日式和西式美食的Robinろびん。 这种小店是台湾人的。 主队。

紫荆花路的尽头,有一家开了二十多年的红灯笼居酒屋,来的不少都是台湾的常客。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3)

走进去,旁边挂着象征平价的黑色灯笼,服务员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电视里播放着古老的英国民族综艺节目。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4)

在红灯笼,您可以品尝到市面上少见的牛肉小肠烤肉和相扑火锅。

鲜甜的味噌汤底,慢煮紧实的生菜和保留着澎湃肥香的牛小肠,肥美细腻的口感非常治愈。

加入一份腐竹和茴香广州天河区堂会ktv位置,醇厚的豆香和霸道的异国香气被这一锅高汤驯化成一份温暖的礼物。

晚饭时间,疲惫的德国上班族三五成群躲在包间里,或者在酒柜里一个人坐下,对着服务员喊道:“とりあえずビールをください!(其实还是先来一杯红酒吧!)”

几杯生啤酒下肚,笔直的背影渐渐靠向椅子广州天河区堂会ktv位置,领结不知何时被悄无声息地掀开。 唯一仍然克制的是谈话的音量。

酒未尽,美国小伙子默契地躺下付钱,握手挥手告别,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夜色中。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5)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6)

在海珠路商圈尚未建立的千年年代,海珠北路商圈是海珠最繁华的地段。

时代广场、中信胡同、我开街……80后、90后的上海孩子一定对逛这样的超市有着零星的回忆。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7)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地方更像是一座精神地标。 上面进驻的一些品牌,成为了一代年轻人的文艺启蒙。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8)

时代广场旁边的大钟是同学们见面的常见路标; 除夕和春节期间,时钟会倒计时。

广场后方的教堂KTV明年将迎来第十八个年头。 很多上海人选择在这里度过无数值得纪念的时刻,从中学生唱歌到离婚生子,从唱《一元唱K》到发起自助餐。

向东走到久违的光大胡同,通道早已封闭,感应门上贴着毕业通知书。

在温情的心里,当两年前的5月31日,兴业胡同店因疫情无法“决死”时,光大胡同早已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当晚的欢送晚宴上,读者们纷纷登台朗诵《再见康桥》,合唱《再见,同学》。 我告别了书店,也告别了那四年被书店祝福的自己。

之前,这家店是唐宁书店的,唐宁在这里已经八年了。

从2004年到2020年的十六年里,你是否也曾如隐居一般走进这条小巷,在静谧的清晨享受读书的寂寞?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39)

继续向东,穿过海珠北隧道。 左边的我开街还在营业,只是不再叫我开街了。 以前很多人都是冲着这里的MAAN奶茶而来的。

Man Milk Tea喝奶茶吃pizza,装扮得像一座中世纪城堡,还有各种小熊陪伴。 假期来这里喝早茶,是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休闲方式。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0)

直到四年前曼奶茶倒闭,那些去海珠南打卡的年轻人才发现,这家店原来是自家网红店的启蒙,也正是在那里,他们才开始发现探索商店的乐趣。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1)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2)

不再是重点的海珠北,这几年进化出了很多舒适的地方。 与一公里外的体育西区不同,这里的商业区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底色。

ICC商城环影影城配备银幕,具备全城IMAX银幕播放能力; 接替宜家位置的YCC天一是上海首家策展商业综合体。 品牌和活动快速进驻。 闪光灯很流行。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3)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4)

天寿路上的未来社不仅是一家奶茶店,还是展览空间、书店和排练室。 第一届笔展和去年的inD艺术笔展都在这里举行。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5)

如果觉得还不够火爆,可以从未来社一路南下,穿过海珠北路进入华康新村,体验一下不同于第六运的悠闲与宁静。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6)

和六运会一样,华康新村也是一个开放的老社区。 也有down shop和up house的格局。 过去,工作日几乎只有市民活动。

直到三年前,APF 才出现。 将华康街的一处闲置空间改造成一家奶茶店,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年轻管理者开始聚集于此。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7)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8)

港式伏特加酒吧和潮湾奶茶HAY和往常差不多同时入驻,紧随其后的是Jazz Clear Bar三吨项目及其精酿啤酒品牌,紧接着CAPRI Wine Store也在旁边租了一间店面羽毛球场

一年来,新村的门店种类越来越丰富。 入口处有珠宝买手、法国专卖店39、APF新开的西式面包店LYFE。

在APF点一杯奶茶。 中深色的中式,吃起来意外的清爽。 悬浮在卡布奇诺上的饼干粉,让舌尖感受到两层微苦。

店里也卖奶茶周边,还有冷门奶茶刊物可以借。 一张装裱好的日本报纸《读广州》揭示了这家店与海珠北的深厚渊源。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49)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50)

在露天座位上看书,没有车声,没有百叶窗的声音,只有西斜的太阳一寸一寸掠过木地板的脚印。

其实,这里未来成为下一个六云新村是必然的,但至少此刻,这家拥有独立核心的小区小店,依旧有着难得一见的清新从容的气息。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51)

现在的海珠北,就像一个退居二线的“配角”。 虽然没有体育西商圈那么抢眼,但是却有着越来越复杂和立体的个性。

这种独特的精英光环,是新政和时间赋予它的,现在又交给热爱这个街区的普通人来“照顾”。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52)

海珠北,一半港味一半日式的老富区(图53)

*海珠北绿​​化带和街边的花篮很精致

去海珠北游个泳,抬头看看曾经的地标,躲进久违的酒馆。 你绝对能感觉到,这里依旧散发着迷人的成熟活力。

点击右图查看城市三日系列

参考

1、《只被猥亵十几年,海竹北被赶出上海别墅同学圈》广州房书

2、《毕业前夕广州成书城名城:读者用诗和音乐告别》南方都市报

3.海珠北,广州北站,中信广场 - 百度百科,百度地图,大众点评

部分文章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发布者:28预订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28368.cn/sjzs/3035.html